●葛成石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智力等构成的稳定的综合体。人格比人性更高一个层级,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的特性,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性。简言之,人性是衡量一个人做得像不像人,人格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正常的、健全的、高尚的人。
知道了什么是人格,我们就可以来谈一谈,我们的教育可以做点什么。有人会说,肯定是将人培养成学识渊博的、综合素质高的栋梁之材呀!但从哪里做起呢?我想应该是从人格塑造入手。如果一个人不正常,那就什么也做不了;不健全,那就什么也做不成;不高尚,那所做之事就不会对他人、对社会有好处。相反,人对了,一切就对了。古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排在前面的,其实修身就是塑造人格的最早的提法。首要的事没做好而谈其他,是不符合规律的,困难和阻力也就可想而知。
为什么教育一直饱受诟病?大概就是没有从更简单、更切合实际的事情做起。在各种批评的声音中,炮轰应试教育者居多。所谓应试教育,就是唯分数论支配下的教育,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其实提出这样的批评并不新鲜,倡导素质教育也不算什么高见,唐代韩愈就曾对只讲授知识、不传播道理的教育声色俱厉,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更早的孔子就懂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道理。
为何明知不对,又世世代代难以改变?其中必有不可违逆的现实规律。一件事难以推行,或是因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对于跳起来都够不着的桃子,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主动将调子降一降,才是智者之举。孔子就有这样的智慧。学生问他是不是要周济众生才算仁啊?孔子说这哪止是仁啊,这简直是圣了,你只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行了。你若是对喝着玉米粥的人说,要给他人饺子吃才算好人,那世上就没有好人了;你若是说,分一口玉米粥给他人就算好人,那世上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人。所以,我认为对那些只能凭高分才能上好大学的人说素质比分数重要,这不仅无效,而且喊多了人家还要逆反。
不妨借鉴孔子的智慧,退而取其次,先做好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人格在前,素质在后;人格层级更低,素质层级更高。素质是由包括人格在内的更全面的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概念。当你无力去让每个人都能具备各种素质时,可以让每个人先做好他自己,总比为了追求高素质,连人格都丢了的好。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他能分清好坏,也许他并不立志做个好人,但他会自觉地避免成为坏人;他能认清方向,也许不能将每一件事做到最好,但他至少不会随波逐流去做坏事;也许他没有很崇高的理想信念,但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一件想做的事坚持做下去。一个人不怕资质差,不怕素质不全面,最怕的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让一个人变成有想法的人,就需要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少有违和感。举个例子,阅读是人格塑造的极好的方法,阅读教给人思想,阅读修养人的心性,阅读让学生知道他想要什么又如何去得到——阅读和应试教育有冲突吗?没有。所以,人格塑造不仅不耽误应试,还对应试有利。按照健全的人格去塑造一个人,让他有更强大的内心,从而产生更强大的内力,这对学习以及其他方面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一切事情,内因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内力是最强大最有效的。人对了,一切就对了。如果老师能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入手,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搞好班级的管理,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