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梓君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一7班)
听过这么一句话:“友善就是一种语言,哪怕是对陌生人,也要用友善的语言对待。”此言深中肯綮!而我认为,友善更是普照心灵的阳光,它驱散冷漠的阴霾,融化隔阂的坚冰,为个体带来温暖,为社会注入和谐,最终引领我们抵达那充满阳光的幸福生活彼岸。
环顾当下,道德困境时有浮现:路遇跌倒老人扶与不扶?公交让座与否?当此类疑虑盘踞心头,我们不妨叩问本心:友善的初心究竟为何?答案应如晨曦——友善,是为了播撒人性的光辉,驱散猜忌与疏离的阴影,让阳光充盈人际的每一个角落。
友善的本质,非凌人盛气,而是温暖如阳,予人前行的光亮。 人性使然,功成之时或易滋生骄矜,廉颇将军便是明鉴。面对蔺相如因“完璧归赵”之功获赵王厚赏,他愤懑难平,自矜战功彪炳,视蔺相如为“徒逞口舌”之徒,故而恶语相向。然蔺相如闻知,非但未以怨报怨,反以社稷为重,处处谦避,终以坦荡胸怀感召廉颇“负荆请罪”,消弭嫌隙,成就“将相和”的千古美谈。这古老智慧昭示:真正的友善,在于心系他人,如阳光般无私给予温暖与理解,而非挟功自傲,甚至以骄横遮蔽他人的光芒。这份推己及人的暖意,正是融化人际寒冰、让和谐阳光普照的源头活水。
友善的真谛,非狭隘偏执,而是光风霁月,以理性照亮纷争的迷雾。 人生长河,激流险滩处,观点相左、立场相悖在所难免。若睚眦必报,只会陷于黑暗的漩涡。北宋名相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堪称典范。熙宁变法风雷激荡,王安石以雷霆之势推行改革,司马光则力陈守成之见。二人政见水火不容,论战激烈异常。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从未因政见分歧而丧失对彼此的尊重与人格的认可。朝堂之上,据理力争;私下相交,惺惺相惜。纵使王安石变法最终受挫,司马光亦未落井下石,反之亦然。他们以理性之光超越了党争的狭隘,维护了士人的风骨与国家的体面。此非仅为私谊,更是以友善为基石的公共精神之辉光——它照亮了理性辩论的空间,避免了国家陷入非此即彼的撕裂黑暗,为社会保留了珍贵的和谐与建设性的阳光。
或有人诘问:友善之光,难道仅存于庙堂之高、青史之上?非也!友善之辉,本就蕴藏于市井烟火、平凡点滴:深夜医院长廊,护士悄然递予守夜家属的一杯温水,驱散了长夜的孤寒,如微光暖人心房;清晨便利店门口,学生默默放回老板多找的零钱,闪耀着诚信的光芒,似晨曦照亮信任……这些细微善举,如星火点点,终将汇聚成温暖人间的璀璨星河。友善,是人世间最珍贵的瑰宝。它绝非伟人的专属,亦非遥不可及的幻梦,而是根植于每个灵魂深处最朴素、最本真的力量。争做新时代好青年,我们要时时处处弘扬友善精神,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学互助,社会交往时践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用微不足道的举动唤醒友善之魂,让自己成为传递光明的信使。
古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践行友善的征途上,纵有冷语讥讽“伪善”之声,又何须萦怀?让岁月见证,这份持守的良善,正是穿透阴霾、涤荡心灵、最终让生活充满阳光的真善之光!让我们怀揣这份光,以友善为舟,以仁爱为桨,驶向那被阳光永恒照耀的幸福彼岸。
(指导老师:钟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