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家庭
2025年6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接站

●昆之子

走出熙熙攘攘的站台,在高铁站的尽头,我一眼就认出了父亲的笑脸。父亲来接站,让我心头一热,我不让他来,但他一直这样做,这个习惯,看来是刻到骨子里了。

打小我就怕黑,天一黑,我就连屋门都不敢迈出一步,此时父亲总会陪着幼小的我走在漆黑夜色里练练胆。村里放电影,他常骑老“凤凰”单车带我去观看。月黑风高,我紧紧抱着他的腰,他哼着一首首歌曲消散了我对黑夜的恐惧。渐渐地,我从紧张的情绪里解脱了出来,放松了自我。

初三晚自习,我不得不走夜路。父亲知我胆子小,每天都会在村口等我放学归来。乡村的夜晚黑漆漆一片,远处的灯火点点闪烁,犬吠声此起彼伏,晚上出门我是“棍不离身”:不仅要当心见人狂吠的家犬,还要防备四处游走的山蛇。我紧跟同学身后,同学们也知道我怕黑,故意大声和我说话。还没到家,远远就望见村口有道光在那里闪亮,不用走近,我就知道那是父亲在站着等我。那时家里建了个蔬菜大棚,父亲不管有多忙,一到点都准时打着手电筒站在村口。他的手电筒光不仅照亮了我脚下的路,也照进了我的心坎。

上高中后,我开始住校。放假回家时坐农村客运汽车,父亲再三叮嘱我看好随身物品。每到周末返家,他准会出现在客运站。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我又找到了小时候我们看电影散场后回家的感觉。父亲的身板虽不宽大厚实,却让我体会到遮风挡雨的安稳祥和。三年的高中时光里,父亲接站的次数根本数不过来,我已习惯他在站点等着我,如果没有看到他的身影,心里便怅然若失。也有例外,有次父亲发高烧破例没来接我,回家路上,我总是觉得身边缺少了什么。

大学四年时间,每一次父亲去接站,我都发觉他的白发增多。我在成长,父亲在变老,这是自然规律,任谁也无力改变,但我还是希望父亲永远保持年轻时的模样。

出来工作后驻村,辛苦是当然的,我住在一农户家。他家就他一人,但他在珠海打工,一年只有过年的几天才回家。由于单家独户在山腰,加之长久没人居住,那老屋凌乱不堪,颇似鬼屋。每当夜幕降临时,我一人在那里胆战心惊。好几次都反锁了门窗,憋在屋子里看书。有几回停电,听着室外老时钟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当当声,联想起聊斋故事和恐怖传说,惊起一身汗毛来。隔壁老屋的王老汉有点神经不正常,有次打着手电筒来敲我的门,唬得我以为猛鬼闯门。现在想来,要感谢以前父亲拉我“抵抗黑暗”的刻意培养,才让我挺过这些艰难的岁月。

为了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父亲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早出晚归,在小城打拼。那些年艰苦的日子让父亲操劳,以至于他的外貌与年龄很不匹配,但他依然用爱默默地呵护儿女,不求回报。父爱如山,他用自身的行动教育着我,如何尽好一名父亲的神圣职责。

当我离家返家时,父亲来接站;当我成为父亲后,我也同样接送孩子。其实,天底下的父爱都是一样的,平凡却厚重!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