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传宝
父亲今年92岁了。他像一座沉默的高山,给予我们依靠;又像一棵参天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也像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父亲养育了四个孩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对任何家庭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事。父亲用他微薄的工资和无限的智慧,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他很少用言语表达爱,却总能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刻给予最恰当的关怀。
记得我在东山中学上初中时,有一次发高烧,当时母亲正好回乡探亲,是父亲整夜未眠,用酒精一遍又一遍地为我擦拭身体降温。凌晨时分,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见父亲坐在床边,就着昏暗的台灯光线一边读报,一边时不时地用手背轻触我的额头测试体温。
父亲最闪耀的品格当属善良。有次孤寡老人赵大爷因饥饿晕倒在百货店门槛上,父亲赶紧抓上一点点白糖冲水,让老人喝下充饥。有一次下大雨,他见一位六十多岁的长者滑倒,立即跑上前去,不仅帮忙包扎伤口,还冲上一杯姜汤让他喝。
父亲一生勤劳奉献。在计划经济年代,他先后在食品公司和百货公司工作。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晚饭桌上等待迟迟归来的父亲,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检查完最后一批货品、核对完最后一笔账目才肯下班。即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作为公司职工的他,也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家人谋取过任何特殊待遇,反而常常自己饿着肚子,把单位分配的有限物品让给更需要帮助的同事和邻里。有一次,父亲帮一位已搬走的老邻居解决了一些疑难杂症,老邻居晚上带上一小袋8个柑子登门感谢。父亲坚持让他将礼物拿回去,但他就是不肯。无奈,礼物只得放在桌上。老邻居走后,一旁的妹妹嘴馋,正准备拿起其中的一只柑剥皮下肚,父亲马上制止了,叮嘱她“帮人不能图回报,就像种树不图乘凉”,还让我们做子女的将这些礼物带上,步行了二三里路,来到老邻居当时的住地,将礼物送回去。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从不空洞说教,而是以身作则。他常说:“读报使人明理。”每天晚饭后,他总会把《梅江报》《嘉应日报》《梅州日报》上看到的励志故事或重要新闻与我们分享,培养我们关注社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经济拮据的日子里,他宁可自己穿打补丁的衣服,也要确保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学习用品。我们四个兄弟姐妹们中有两个考上大学,是父亲一生最骄傲的成就。
工作上,父亲赢得了无数嘉奖和表彰,但他从不把这些荣誉证书挂在墙上,而是小心翼翼地收在抽屉深处。“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百货公司工作时,有位顾客遗失了钱包,里面有当时相当于三个月工资的现金和各种票证,父亲捡到后立即上交并多方寻找失主。当失主感激地要酬谢时,父亲只是摆摆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父亲用行动诠释着最朴素的真理:善良不是选择而是本能,善意无须回报自成福报。如今92岁高龄的父亲,依然保持着阅读报纸的习惯。他说:“活到老,学到老,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我们凝视父亲阅读报纸的侧影,读懂了他最珍视的“体面”:不是奖状堆砌的荣耀,而是俯仰无愧天地的澄明;不是金银累积的富贵,而是万家灯火中绵延的温暖。这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善良基因,将永远是我们家族最珍贵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