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题·读书
3上一版
本版标题导航
第12版:专题·读书
2025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时代与小历史
——谈翰儒《客家三部曲》

●杨汤琛

翰儒的客家三部曲《春秋渡》《流年河》《归宿》各成一体又隐伏了内在的逻辑勾连,始终贯穿了为客家人立史的史诗性意识,以线性的叙事,曲折展现了客家人在波诡云谲的时代变迁下滔滔流动的生活面相。

史诗性这一概念源自西方文论,史诗观念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以来,成为诸多作家书写长篇小说的追求方向。翰儒的小说也可置放入这一现代长篇小说史诗性书写的脉络之中。三部曲在时间上有着宏阔的跨度,如《春秋渡》横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长度,《流年河》从改革开放前后写起,延伸至二十一世纪的客家人生活,时间上的回溯与前瞻交织了社会历史变迁,全面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在空间上,三部曲则联动客家山村、城镇乃至海外等不同层级的地域,《春秋渡》便展现了春秋镇与泰国双线空间结构,并置了被弃的客家思妇生涯与走番至海外的游子生活;《流年河》则分别构筑了花草、生灵杂居一处的乡村空间与机器轰鸣的广东工厂;《归宿》则勾连了古朴的温家围、摩登美州城乃至泰国华人聚居地等多重地理空间,地域空间的转换、并置,有效拓展了叙事版图,客家文化空间与外部世界构成了立体而联动的文学世界。三部曲文本内部更时时浮现重大历史事件之魅影,涵盖了作者对客家人历史之本质的揭示意图。

显然,翰儒有着为客家人作史的雄心,不过他没有对历史正面强攻,而是从客家人平常人事的命运变迁、日常生活里寻找被遗忘的真实。大时代与大历史成为一道强光,照耀着平凡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生老病死、有爱恨传奇,客家人的生活,是一片自为的、充满活力与人情烟火气的人世间,在粤东地区保持了自由活泼的生存样态。笔者以《春秋渡》这部色调最为丰富、意蕴最具包孕性的小说为例,谈谈翰儒书写客家小历史的特点。

《春秋渡》以客家女子张惠巧与杨汪海阴阳差错的姻缘为主线,旁及杨镇山、杨思念、朱文河、钟胜春等人物身不由己、起起落落的命运,平凡人间的传奇故事就在这错位、忍受、坚持里缓缓展开。

张惠巧与杨汪海由父母为媒,结成一对怨偶,丈夫杨汪海因心有所属,而远走海外,落发为僧;妻子张惠巧则在漫长的等待、忍受里抵抗着生存的重压。其中,作者大胆涉及隐秘而越轨的同性恋问题,不带偏见与歧视,细腻而真实地刻画了在传统伦理、舆论、生存多重压力下,同性相爱的艰难与不可能,以抒情的笔调对爱而不得的同性恋情给予同情与哀悼。这都是在大历史与大时代浪涛里被掩埋的人间阴影,难得的是,翰儒没有对之作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同情之笔与不忍之心书写双方的不得已。弃妇生活于巨大的谎言之中,独身抚养儿子,并与儿子的老师朱文河有了越轨的感情;出走海外的丈夫则心心念念同性的情人,又因责任、伦理的重压而逃避现实,两人都辗转于痛苦之中,于茫茫苦海里寻求自渡之道。这可谓三部曲中最具传奇色彩与复杂性的故事,被道德宣教所遮蔽的普通男女的情感得以真实再现,客家人的情感史由此濡染上了更为丰富的色调。

当然,上述人物的传奇故事都离不开大时代的摆弄,张惠巧与儿子杨思念之间的一番对白,让我们看到,时代风雨时刻侵蚀着他们以及周边人的命运。

大事件历历在目,无时不影响着客家人的命运人生,虽然尘埃落定,但这位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客家妇女,却仍然对时代的转折念兹在兹,小人物的历史命运终究要被裹挟于时代的大潮里顺流而下。由此,翰儒落笔处虽然是客家人爱恨情仇的小历史,却始终让这小历史镶嵌于大时代的窗棂内部,以追问之态游弋于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三部曲既是客家人平凡生活的咏叹调,也是时代的折射、历史本质的一道悠长侧影。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