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冠政先生(1929-2015),是大埔百侯侯南树仁堂二十二世孙。他早年在百侯小学、百侯中学上学,后到福建漳平侨民师范学校就读。后生活工作在台湾地区,提出了环境教育终极目标的概念,工作40多年来致力于环境教育、治理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晚年热心于资助家乡大埔百侯的教育和建设。
杨冠政1947年从福建漳平侨民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台湾地区任教。1951年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获理学士学位,继而在台湾大学理学院攻读,获硕士学位。1961—1967年先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再到美国加州大学(UCLA)进行博士后研究。学成返台,先后就任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研究所所长、理学院院长、教务长、科学教育中心主任,及环境教育中心主任、环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是台湾地区科学教育学会和台湾地区环境教育学会创会人及理事长。此外还担任生物学会、植物学会理事长,并任职于台湾地区教育主管机构。
学术上,冠政先生创办《教育月刊》和《环境教育》季刊,出版《环境教育发展史》《环境课程编制》《环境概述》《科学课程研究》《各国生物课程研究》《细胞分子生物学》《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等著作,并出版了《环境伦理学》上、下两册书籍。他工作40多年来致力于环境教育研究,学术地位崇高,也从事治理与环境保护的研究,亲自筹办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强调从全球暖化、复合式灾情、环境污染等事件,说明人类自我造成的环境风险已明显,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提出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行为及思想的偏差所造成,唯有藉教育潜移默化教导启迪,方能改变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等学术观点。
1975年联合国推动“国际环境教育计划”,在联合国会员国发展环境教育,为传播环境教育信息及各国环境教育的概况,1976年发行了刊物《连接(Connect)》。在1991年刊登的《一个普世的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终极目标》中,阐述了环境教育发展的目标,兴起了环境伦理的研究。此时,冠政先生提出了环境教育终极目标的概念,认为在社会互动的脉络下,严格的法律规范与禁止,必须在个人有道德敏感度与意识的帮助下才有效力,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套人类有关的理想行为,这也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1988年起,冠政先生为规划台湾地区各项环境教育工作,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收集各国环境资料,并将有关内容编印成册。1991年台湾成立了环境教育委员会,冠政先生基于丰富的环境教育工作经验,于1995年6月出版了《环境教育》。2000年4月主编出版了台湾高等中学教材《生命科学》上、下册,书中从微小的病毒细菌到庞大的鲸鱼生物都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生物的类别、构造、生理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2013年出版了《环境伦理学概论(6)》上、下册书籍,反响很大,此书也是他从事环境伦理研究工作所倾注的心血与结晶,且成为环境生活权威著作、环境教育最佳推荐、环境教育必读范本。
冠政先生被普遍认为是台湾地区环境教育的先驱,他不但创立台师大环境教育研究所和环境教育学会,四十多年来还不断参加各类演讲。不仅在台湾地区向社会呼吁重视环境教育,而且在2003年应邀到华南师范大学,就环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及环境教育问题进行讲学,以非常充足的资料和信息论述了环境污染对地球的影响,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也曾大力呼吁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由于他在推动台湾地区科学与环境教育方面作出重大贡献,1981年获得了台湾地区“内政部”一等行政奖章,1999年获得台湾地区“行政院环境保护署”颁发二等环境保护专业奖章,并成为台湾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杰出校友。
2015年11月15日,冠政先生安然离世,享年八十六岁。2016年2月2日得到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明令褒奖。
冠政先生不但事业有成,对家乡教育和建设,对祖先和宗亲之事也是非常热心。2000年12月,他以兄弟四人名义捐资20万元给百侯小学,建立了萧环(冠政之母)视听教室。2004年,树仁堂二十一世孙达祥提议重建已倒塌多年的祖祠杨氏家庙树仁堂,冠政、冠洲两兄弟即捐资8万元,对树仁堂的重建起到关键作用。2005年祠堂落成,他们兄弟带着儿子并冠洲夫人一起回来参加“圆火”仪式。2008年百侯体育场修建,他们兄弟又捐资16万多元。这些都表明了冠政先生虽远离家乡,但依然热爱家乡热爱亲人,不失赤子之心。但谁能想到,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住的房子是还不到70平方米的公房,全部家具陈旧简单,可以说,他对生活没什么要求,唯真诚盼望家乡大埔能更加美好。
生使人敬仰,殁令人怀念。冠政先生以天下为己任,无疑是当今社会有德行且贡献大的典范,更是百侯的优秀乡贤。2022年9月,他的长子杨桦在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期满,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可谓子承父业后继有人。
(杨凤飞 杨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