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4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家话里的“荷包”

盛夏荷花开,笔者想到了“荷包”一词。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是指存放零星小物件的袋子。不过,我发现,“荷包”在我们的客家话里还别有含义。

“荷包”的本义是指用荷叶包东西。荷花不但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也具有实用价值,它全身都是宝,根茎是莲藕,莲子也可食用,而荷叶则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包装材料。在古代,纸张比较匮乏,价格昂贵,普通民众大多用不起,所以他们用得比较多的是荷叶,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塑料袋。“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入。”柳宗元的《柳州峒氓》便记载了当时侗族人赶集时,吃的是随身携带的用荷叶包好的饭。

荷包又被称为“香包”“香囊”“香袋”等,是指装零星物品的小袋子。荷包虽小却大有乾坤,里面可放置钱币、汗巾、钥匙、印章、香料、针线等物品。此时的荷包不仅是个小袋子,更是一种装饰物,比如,我们客家人佩戴的荷包,上面还绘有花鸟鱼虫等各种精美、吉祥的图案。据说,荷包还是以前客家女子送给恋人的信物,她们会把精心缝制的荷包送给喜欢的人,以表明自己的心意。

我们还习惯称钱包为“荷包”或“荷包袋”。“去时荷出小如钱,归见荷枯意惘然。”初生的小荷叶形状像铜钱,所以“荷包”就成了钱包的雅称。比如,我们形容某人很赚钱的时候,会说他赚的钱荷包都装不下了。

由“荷包袋”又引申出一个客家话里的特色词汇——“荷包子”,意思是花钱买来的收养的儿子。过去,在一些封建思想严重的客家地区,有些没生育男孩的人家,会通过花钱买一个来收养,这种小孩就叫“荷包子”。

以上关于荷包的说法及意义,我们客家人基本都熟悉且了解。除此之外,在大埔南部及邻近的潮州市饶平县北部客家地区,人们还习惯称荔枝为“荷包”。荔枝是岭南佳果,它虽表皮粗糙却美味诱人,在夏季荔枝成熟并大量上市,不过,“一啖荔枝三把火”,大人也总会叮嘱小孩:“‘荷包’上火,不能多吃。”因荔枝果实形状颇似荷花的花苞,所以我们便称其为“荷包”。在一些地方,还有叫玉荷包的荔枝品种。

(刘礼达)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