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6版:县域
2024年6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级非遗项目——梅县提线木偶戏
指尖悬丝舞出人生百态

一个个形象逼真的木偶在手艺人翻飞的十指操纵下,角色的嬉笑怒骂表现得甚是鲜活。(受访者供图)

一个个造型精致、形象逼真的木偶,由3条硬线和20多条2米多长的软线相连,在手艺人翻飞的十指中操纵,再配以古装汉剧西皮、二黄腔板唱腔,角色的嬉笑怒骂表现得甚是鲜活……这是属于梅县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魅力。2009年,梅县提线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县提线木偶戏,又名傀儡戏、吊线戏,俗称线剧,是伴随客家人的第三次大迁徙,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省流传梅县至今。在木偶戏中,角色一般分为“生、旦、丑、公、婆、净”6大行当,表演程式是“唱”“做”“念”“打”。特有伴奏乐器,文乐有头弦(俗称:吊圭子),武乐有大苏锣和号头,是各种木偶戏中和木偶舞台艺术形象中最完整、最完美、动作表演最复杂和操作难度最大的一个木偶艺术品种,也是中国稀有提线木偶艺术剧种。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增加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梅县几代木偶手艺人付出了许多艰辛,在创新中传承梅县提线木偶戏。唱腔方面,不断吸收客家山歌与民间小调的精髓,创造了独特的唱腔“傀儡腔”,富有浓郁客家韵味,深为群众所喜爱。打磨提升《化子进城》剧目,在保留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抛葫芦、打花鼓、舞金狮等表演技巧,极具趣味性。此外,剧团改革了木偶操作技术,将长线木偶转变为短线木偶,并引入了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种类,极大丰富了表演形式;编排课本剧到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演出,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带来欢乐;研究创作了提线木偶书法、变脸表演等新节目,使得梅县提线木偶戏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创新没有止境。通过各种“木偶+”的表现形式,梅县提线木偶戏的表演也越发多样化。人偶合一的提线木偶杯花舞《杯花声声迎客来》、群舞《封箱》、木偶剧《海族总动员》、儿童剧《白雪公主》等剧目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好评,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还获得省、市多项比赛的好名次。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采用“师带徒”和“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升木偶制作的工艺和木偶表现的手法,并实施开展“种子工程”,下大力气培养艺术苗子,夯实了人才储备基础。目前,梅县提线木偶戏已拥有1位省级传承人、1位市级传承人、5位区级传承人,为木偶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