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过来人,我知道养育孩子的艰难。为人父母者都感同身受,蓦然回首,方觉有些遗憾,因为孩子的幼年、童年、少年不会再来。正是由于养育孩子是不可逆转的人生体验,也是孩子主动或被动接受的成长历程,因此,读《养育的觉醒》一书,让我不时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张贵勇言,父爱有四张面孔——幼年期,父爱的面孔是玩伴;童年期,是学长;青春期,是朋友;成人初显期,是导师。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并没有做到。小女幼时,我工作忙,到处跑新闻。童年,教育基本由幼儿园和小学完成。青春期,角色有点像学长或师长。十八九岁,起到一点导师的作用,但她更多的时光是在大学校园度过,同学和老师对她影响更大。很明显,按照作者对于“面孔”的时间界定,我是缺位的。
为什么在孩子幼年期父亲要扮演玩伴的角色而不是由母亲扮演?母亲要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精力不够。另外,由于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所谓的面子与权威,于孩子而言会产生一定的敬畏,若父亲放下架子,不板着脸,不一本正经,而和孩子一起看星星,打打闹闹,爬上爬下,读书、讲故事,亲子关系会得到极大增进。正如书上所言“未来孩子是否受人欢迎,能否交到更多朋友,是否拥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合作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一时期父亲的陪伴质量。”
到孩子童年期,这是他学习与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父亲应该以亦师亦兄的模样出现,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以良好的榜样形象作出示范,而不是居高临下命令式、大吼大叫威武式,让孩子服从。这些“有助于孩子在精神上及早独立,格局大起来,身心强起来。”而这一点,恰是很多父亲没有做到的,陪伴的时间不够,榜样的示范不好。
孩子到青春期,似乎很多家庭都弥漫硝烟。他意识到,真正的父爱,是真心接纳变化中的孩子。而这种变化,包括孩子所有的优点和所有的缺点。诚然,每一个父亲都不想面对或抵触孩子在青春期所显露的缺点,但回想我们所经历的青春,那又何其相似?青春期,是孩子对父亲权威的挑战,是意识的觉醒,也是“精神上的第一次断乳”,如果父亲过于强势,让压抑中的孩子的精神和思想无处释放,结果可想而知。
18岁到29岁,孩子进入成人初显期。这一阶段,他具备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条件,但绝大多数经济尚未独立,不能自给自足,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也不够。此时,父亲以导师的面孔出现,以理性的思维、深刻的思想、丰富的见识指导孩子成功突破这“最后一公里”,之后,孩子的道路,便基本任他“信马由缰”了。
作者言,四张面孔,四个阶段,内在是“身体上由近及远、精神上由远及近的过程”。实则,作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父母、朋友、同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距离。而我们,由于“家庭”概念的先入为主,在很多时候,忽略了“距离产生美”,“平等产生和谐”,过分强调了情感的私有属性并附加了太多的关注与动作。
我尤其赞同作者的一句话:“如果父母有自己的事业,以挚友而非监军的身份与孩子相处,那么亲子关系自然不会太差。”是的,身为父母者如何觉醒?当孩子一生的挚友,把“监”字从思想中刨根。
《养育的觉醒》是写给处于教育迷茫中的父母的一本书,也是一位父亲陪伴儿子成长的心路历程写照。如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评价:“父母一旦觉醒,养育就会成为享受;心态一旦改变,孩子就会成为天使。”
张贵勇先生兼具记者、作家、悦读推广人的身份,又读过博士。《养育的觉醒》出版后,得到社会关注,天津《今晚报》正在连载。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父母和准备当父母的人看到,正如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梭所言:反求诸己,一起成长,方能不虚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