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当笔者获悉丘尚尧先生(1932—2017)离世的消息时,连声哀叹在台湾地区的梅县籍绅耆老成凋谢又一人!在好多年前,笔者曾经通过台北市梅县同乡会联络拜见丘老而不得。丘老晚年身体欠佳,不便见客了。虽然不免失望,但我更多的是自责:晚了!我应该早日作为,与时间赛跑,访问在台的梅籍绅耆,听他们口述过去的故事,整理成访谈录,记录他们那代人的历史。今日我已经没有面对面了解他们故事的机会了,唯有通过文字资料来做他们的历史拼图。
丘尚尧,父亲和祖父均是印尼侨商。他1932年出生于印尼雅加达,3岁由父母带回老家梅县瑶上,交由祖父母抚育,在玉成学校、梅州中学完成小学和中学教育,1950年随父亲到印尼,先后在报馆担任校对、在华文学校教书,期间考入印尼基督教珈玛烈大学中文系,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可是好景不长,印尼施行排华行动后,关闭了所有的华校、华报和华人社团,华校的教师、教授也被驱逐出境。为了继续求学进取,尚尧先生于1958年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修造,毕业后留在台北市的一所高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直至退休。他虽然是一名平凡的中学老师,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为两岸客家和南洋客家编纂搜集文献资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资产。
尚尧先生少年时代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青年时代走避南洋、定居台湾,他见证了华人/客家人在政治历史的大动荡中迁徙、挣扎、自处的种种轨迹,熟悉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其政权的军公教人员辗转就食于南洋、台湾地区和海外美国的历程。在他的著作《不废江河万古流》中,记录1949年左右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络绎赴南洋诸岛,掀起南洋社会侨社(华侨会馆)办学的热潮,中小学和大学相继开办如雨后春笋。这些客籍文化人施展自己所长,在海外传播和弘扬汉文学和汉文化。在尚尧先生的笔下,不仅让我们看到20世纪后半叶客家人在大陆、台湾、南洋和美国等太平洋地区迁移互动的轨迹,还展现了南洋客家殷商出资出力办学、赞助人文研究,大陆远适南洋的客籍文化人将我客族先贤著述和思想输出海外的图景,从中不难窥见1950—1970年代黄遵宪在南洋汉文化圈产生巨大影响的脉络。这也是黄遵宪作为影响海外重要推手的一大例证。
尚尧先生对梅县吾土吾民怀有深情,是热诚保护和传承客家文物的传薪者,是尽心尽力传承客家文化的拳拳赤子。1970年初,鉴于故乡文献刊行稀少,海外客属不了解原乡史乘掌故,而大陆历经政治动乱而文物毁坏严重,其时台湾和海外尚有经历和见证晚清民国历史的耆老健在,可咨询可请教。于是他以抢救桑梓文献为使命,在公余之暇,留心搜集吾梅乡土文献和图片,向海内外梅县乡亲征求资料,吉光片羽分外珍惜。他和族叔丘秀强先生谋求将搜集得到的文献刊行流传,“否则一旦老成凋谢,人亡事息,则甚多史料势必付诸东流,无从流布”(丘尚尧:《我们为什么要编印梅州文献》)。 1975年他们赤手空拳成立梅州文献社,拟分批印行《梅州文献汇编》。自掏腰包先印行第一集,不料销售寥寥,印刷成本收不回来。他们发动台湾同乡自由赞助印费,可是响应者不多,幸而得到南非、留尼旺侨胞乐捐才解困,此后陆续得到留尼旺、泰国、印尼侨胞和香港同胞的慷慨捐助印费,在7年里共编印了《梅州文献汇编》十二集传世。1987年,叔侄俩又在留尼旺华侨的捐助下编印了《梅州风物》。这套丛书编印之初,没有严格的编辑体例,看米下锅,从海内外征求到什么资料就刊行什么,没有做严格的整理分类,但是内容极为丰富且宝贵,有民国梅县的文献,如:梅县乡土教科书《梅县地理》和《梅县历史》《梅县学校年鉴》《抗战中之梅县社会概观》《梅县中等学校一览表》《梅县小学一览表》《民国以来历任梅县县长一览表》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民国梅县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修史之助,意义重大。亦有海内外时人的著述,如:80高龄的曾举直的回忆文章《为纪念黄前军长旭南任寰逝世二十五周年谨述黄公率师驻防蕉岭梅县时二三事》和《枌榆忆记》,彭精一的回忆文章《梅州文献汇编第二集序》、何举帆的《忆松源》等,香港钟应梅的《客人先正诗传》、印尼梁辟村的《僻尘室读书偶记》等等。随着收集的文献增多,他们开始编纂专题,如:黄遵宪专题、古直专题等。《梅州文献汇编》亦收录家藏的孤本文献,如:梁诗五(1843—1911)跟黄遵宪和丘逢甲交往密切,曾任教于羊城书院、应元书院,也曾出使日本、德国和比利时,可是其生平家世和著作不为人所知,而《梅州文献汇编》收录了梁诗五女婿钟钧梁所编的《梁诗五先生遗著》,女儿梁筠端撰写的《先考梁公诗五事略》《先慈梁母张太夫人事略》等,这是有关梁诗五的资料首次面世,嘉惠学林。
尚尧先生公余之暇,勤于著述和编撰,其荦荦大者,除《不废江河万古流》和《梅州文献汇编》外,尚有《丘氏人文志略》《广东梅县瑶上乡丘氏族谱》《广东梅县瑶上乡丘氏敦睦堂史料汇编》《玉成学校九十周年校庆特刊》,以及《梅水诗传》续集、再续集,等等(均和丘秀强合作完成),无一不关系桑梓文物的保存和重光。就在《梅州文献汇编》出版期间,撰稿的作者和热心提供文献的海外耆老逐渐凋零,多亏丘氏叔侄以时不我待的前瞻和勤勉,保存和抢救了许多梅县文献资料,人亡而文存。尚尧先生弘扬和保存吾梅文物数十年,不愧是客家乡土文化人的典范,今虽已驾返道山,犹望重乡邦长留典型,令人肃然起敬,感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