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丘 琼
特约记者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曾经的撂荒土地现在不仅连片种上了稻子,而且产出了每公斤能卖到60元高价的好米!
这是记者在蕉岭县蓝坊镇石中村看到的惊喜景象。
最近,石中村旱稻1号试验示范种植基地进入收获季节,收割机来回穿梭在看似杂草丛生的地里,一会儿工夫,便从中收割下了一袋袋黄澄澄的稻谷。
“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我们村与蕉岭县皇佑笔长寿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全村流转近200亩撂荒土地,因地制宜连片种植旱稻1号品种,每亩地每年流转费有300元。该公司集约土地后,积极平整大小不一的地块,以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而且能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石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柏林说。
石中村旱稻1号试验示范种植基地负责人何胜清介绍说,皇佑笔长寿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引进试验栽种的旱稻1号品种,属于新型优质、抗旱、抗病、丰产的品种,此前已在我国西北、东北多地试验种植成功,其显著特点是无需建设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人力成本投入少。旱稻1号产出的大米色泽透亮、口感好、香味浓,淀粉含量相较普通大米要低,因此在市场上深受青睐,每公斤售价能达到60元,种粮经济效益比普通大米要高许多。
“要激发村民复耕撂荒土地的积极性,必须要提高种粮效应。除石中村外,我们还在蓝坊镇石湖村和南磜镇甲华村、白水村等地共集约了近400亩撂荒土地试验栽种旱稻,正常干谷亩产量能达到700斤至800斤。旱稻采取有机种植模式,收获后,稻秆则统一打包制作成牛羊等牲畜的食用饲料。”何胜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