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客家
2022年6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忆松口发大水

●李育

旧时,梅县区镇松口有“不认州”的说法,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松口的兴起得益于水运,亦受水患困扰,记忆中松口常受洪水的侵袭,乡人称“发大水”。

老街是松口商贸中心,也是受水患影响最频繁、最严重的地方。汛期来临,经过连日的倾盆大雨,主要是梅江上游短时间大雨过后,河水不断上涨,平日里温婉可亲的梅江河变得脾气暴躁。

松口的水灾一般发生在夏季,这是因为受季风雨和台风雨的影响,而冬季则比较少,除非天气反常。水位疯涨的时候,遍布全镇的高音喇叭打破静默,洪亮的声音重复播放预警信息,提醒群众防洪、抗洪的注意事项,间隔会播放音乐,印象最深的是那首《洪湖水,浪打浪》,非常应景。

首当其冲的是老街的人家,他们经历得多,比较有经验。早早将家中物件搬到二楼甚至三楼,称之为“搬大水”。我家住在书院,处于镇子的中间位置,只有罕见的洪水才会被淹,但水位能上涨到哪里,谁也不知道,所以大人们也不敢大意,得时刻关注水情的变化。彼时水文信息技术落后,搬与不搬的决定,就得来来回回到梅东桥上去观察。

松口有史料记载的水灾,从1333年到2010年的667年间,共记录了53场水灾。现当代以来,1960年6月的暴雨造成特大洪水,水位达59.56米,松口圩镇大部分地区被淹。1970年9月的水灾达57.86米,低于松口图书馆的地方均被淹,官坪河堤决口。发生在1904年的大洪水,当时梅城的水位高达80.6米!估算松口的水位在60米以上!很难想象当时松口被淹成什么样子,这应该是有记录的最大水灾。

老街最先被淹的地方是广星码头,这是老街最低洼的地方,意味着洪水开始淹进街区。站在梅东桥北端的引桥处,可以看到浑浊的土黄色河水漫进街区。如果水位继续上升,柴圩坪、铁井下、中山公园等地陆续被淹,往日热闹非凡的圩镇瞬间变成一片泽国。站在梅东桥上,只见湍急的河水从“汕专水泥厂”方向浩浩荡荡奔来,江面抬升以后显得非常宽阔,烟波浩渺。沿街店铺几乎半个身躯淹没在河水中,船只一律停泊在岸边,用几根缆绳分别牢牢地固定在码头的缆桩上,防止被河水冲走。

大人们苦于洪水,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营生,手忙脚乱地将家中的物品搬到高处。小孩则非常开心,可以玩水,可以捉鱼。大人们在搬大水的时候,我蹲在自家门口,将折好的纸船放出去,一只、两只……有一次洪水刚上街的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在火船码头附近的街道上捉鱼玩水,附近的大人看见以后,提醒我们赶紧回家,不然等到洪水冲进来的时候,回家的路都被淹了。

松口的主要商业区都处于地势低洼处,洪水进来以后,整个圩镇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有过洪水经历的人比较有经验,会提前准备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资,大约能维持数日的样子,如饮用水、柴火、干菜等,确保在水灾期间不会饿肚子。水灾期间,街区停电,照明依靠蜡烛和煤油灯,一家人被困在狭窄阁楼里,眼巴巴地看着泛滥的洪水束手无策,心里期盼洪水早日退去。一些必需的出行,要依靠镇上为数不多的舟船,由水性好、有驾驶船只经验的人操控。这些小船大多简单搭建,短小灵便,适合在街巷之间穿行,运送少量人员和物资。小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威尼斯的小艇》,介绍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我想老街发大水时的样子,大概和威尼斯差不多吧。

洪水袭来,商家的货物来不及搬运,被洪水冲走或者浸泡;农民的庄稼基本没了收成,特别是水稻,眼看就要收成的时候,一场水灾毁了农民大半年的辛勤付出……一般在一两日后,洪水开始退去,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大人们得趁着洪水退去的时候“洗大水”。环卫工人开始清扫街道上的垃圾,商家赶紧恢复营业,农民赶紧补种其他作物,街道上又开始热闹起来,古镇渐渐恢复从前的样子。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