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程乡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1版:程乡
2022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侨领姚德胜

《开埠南洋·姚德胜》雕刻 (吴苏东 摄)

柚树河是平远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开发较早的河流,由于流经柚树圩而得名。河流发源于县境西北部八尺梅隆寨,向东经河头、中行、坝头贤关,热柘横梁,到小胆滩出县境入蕉岭县新铺注入石窟河。属韩江二级水系。

据民间传说,近代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慈善家,兴学育才倡导者,梅州八贤①之一的姚德胜正是通过柚树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

下南洋

姚德胜,又名克明,别号俊修,1859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出生于平远县大柘高甸村。兄弟3人,他是长子,父亲姚日秀,母亲林氏,世代农耕。

姚德胜家境清贫,年幼时经常帮助家里放牛和耕田,后还跟着父亲到江西筠门岭一带挑担卖力。后来又做卖杂货的肩挑小贩,走村串户,结识了不少江湖朋友。现平远民间还流传着姚德胜和石正乡谢访梅结伴,避开家人,偷渡南洋的传说。

姚德胜与谢访梅结识后,十分投机,两人相约要出南洋谋生,但不能让家里的人知道,偷偷离开家庭“过番”(即出南洋)。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国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过番,属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姚德胜和谢访梅约定外出的那天,谢访梅在放牛时偷偷地牵着牛,姚德胜挑着杂货担来到长田的罗海通伙店会合。两人都怕家里的人寻来,会合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柚树圩。当时,天色快暗了,他们心里十分着急。这时刚好遇到一位算命先生,见他们在路边彷徨,便主动招呼他们到他家歇宿。当晚他们都请算命先生看相,算命先生先把姚德胜前后细看了一番,不禁称赞说:是大富大贵的相貌。当问清楚他们都是从家里私自跑出来,想寻门路到南洋谋生,又没有带旅费时,先生称赞他们的胆识,并答应帮助他们想办法。

第二天,好心的算命先生联系屠牛工,叫谢访梅把牛卖给屠工,又找到百货店的老板,把姚德胜的杂货担卖出,共筹得七十多个大洋,但尚缺三十个大洋,怎么办?算命先生帮助他们找到水客余方平,经不住他们苦苦恳求,余方平答应先借三十个大洋给他们。余方平带着他们来到坝头乘船到汕头,再换船经香港到了新加坡,后又到了马来西亚。

从打工仔到华侨领袖

19岁的姚德胜随本邑水客远涉重洋,到英属的马来亚的芙蓉埠首先当了采锡工人。姚德胜刻苦耐劳,精明机警,一方面尽忠职守为老板效力,一方面亦积极学习采矿、选矿、炼矿等技术,并重视学习采矿的经营管理,得到了矿主器重,不久即被提拔为管工。

平常生活中姚德胜十分节俭,时隔不久他便小有积蓄,转至怡保埠做小贩。

怡保埠原是马来亚客籍侨胞最集中的地方。姚德胜先是经营豆腐馒头生意,后来又开了一间较具规模的“德和”杂货店,逐渐成为当地富商。

姚德胜由于当过采锡工人,熟悉采矿业务,当他了解到怡保暗邦附近有丰富锡矿资源,便当机立断把经商所得全部投入开发锡矿。果然,开业不久,他所得盈利便远远超过当地所有同行,后来他耗资百万银元,购买新式机器,用水力冲击方法开采锡矿,日产量比以前用人工开采高出百倍以上。由于经营矿业有方又厚待华工,姚德胜成为声震全马的矿业首富和众所信赖的华侨领袖。

人们尊称姚德胜为“姚百万”,其时,他才29岁。

英皇赐予“和平爵士”称号

事业有成之后,姚德胜积极为在马华侨、华人服务,积极建设怡保,获英皇赐予的“和平爵士”称号。

姚德胜在自己的事业发展的同时,首先考虑改善侨胞在侨居地的处境。

他从采矿盈利中抽出相当资金,把所有有发展前途的地产都尽可能地买过来,以备开发建设之用。同时,又与侨胞富商郑贵、陆佑两人共同承包霹雳、森美兰等邦的酒税和典当税,把殖民当局的征税数额,通过承包,固定在一定限度内,使其不能无限制地任意增加,历时达十余年,从而在税务方面保护了侨胞的利益。

姚德胜与华侨李桐生、郑吉楼联名发起组织嘉应旅霹雳同乡会,并率先捐出巨款,于怡保筹建嘉应会馆,同时还购置店铺六间为会产,把租金收入作为会馆的经费。1900年嘉应会馆落成时,全体同乡一致推举姚德胜为会长,李桐生和郑吉楼为副会长。此后姚德胜连任会长达十年之久。

怡保嘉应会馆建成后,姚德胜又大力推动并捐资在雪兰莪(即今吉隆坡)、森美兰等地建立嘉应会馆。此后,在姚德胜的推动和资助下,马来亚各地相继建立起34间嘉应会馆。这些会馆在加深乡谊、团结互助和推动华侨利益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

马来亚各地嘉应会馆建成后,姚德胜又先后创建霹雳中华总商会和霹雳矿务农商总会。这些组织,在推动侨胞的经济利益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此外,姚德胜还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扶持教育事业,在怡保出资创办育才中学和明德小学,在新加坡捐资开办应新小学。

1892年6月1日,怡保发生了一场大火灾,百余间店被焚毁过半。1904年,怡保殖民当局请姚德胜出资建设新市,他欣然答应,新建店铺三百间,除了重建灾区晓罗街数十间两层楼商店外,还在近打河对岸新建了一条一公里长,一式两层楼房的店铺二百一十六间的新街道。这条街道从1906年破土动工,于1908年竣工落成后,被当地人誉为“锡城之春”,又名“富豪之城”。怡保议会为了纪念姚德胜的功绩,将重建的街道命名为“姚德胜街”,并在市场中心为他铸像竖碑。

英皇特别赐予姚德胜“和平爵士”称号,以表彰他开发怡保的贡献;马来亚王以最高礼仪鸣礼炮十九响迎见了他。

嘉应人黄遵宪在清光绪十八九年间(1892年至1893年),为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他仰慕姚德胜大名,和他一见如故,成为很要好的朋友。黄遵宪的声望地位、学问文章,在思想上给了姚德胜不小的影响。

功垂异域,不忘故乡故国

姚德胜功垂异域,但从不忘怀为故国家园谋福利。因做好事,他曾被光绪皇帝特赐“乐善好施”圣匾;因支持辛亥革命,他曾获孙中山颁发的一等“嘉禾勋章”。

1900年,姚德胜第二次回乡省亲,为其父祝寿时,适逢家乡遇灾害,饿殍遍地。姚德胜即贡献出 巨款,在平远十五个乡和大柘圩设太平义仓,购粮散赐,后又储粮数千石,作为备荒之需。直到1923年,储粮剩三百余石,转拨给景清小学作办学经费。

清光绪年间,有一次山东黄河决堤,下游皆成泽国,灾民遍野。姚德胜在海外闻讯,立即汇出六万银圆,为救灾之用。光绪皇帝感其德,特赐“乐善好施”圣匾一方,诰授四代二品资政大夫和赏戴花翎,由御史黄遵宪送达,并批准为他建立牌坊,以供后人景仰,山东灾区亦建有一座“恩公庙”纪念他。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曾率胡汉民、汪精卫、姚雨平等到南洋宣传革命主张,姚德胜表示衷心拥护,并捐出巨款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姚德胜又电汇七万银圆为革命军军饷。孙中山特颁给姚德胜一等“嘉禾勋章”,以资表彰。

姚德胜为善乡里,深得乡人赞誉,平远就有一首专门歌颂他的五句板:“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唔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乐善好施起牌坊,声名飞过七洲洋。”

姚德胜仗义疏财,常为乡人排解纷争。1906年,蕉岭县丘、傅两姓因争一处山场,发生械斗。姚德胜毅然前往调解。他出资二万伍千银圆将两姓争执的山场买下,捐作公用,卖山场的钱则分给两姓人,抚恤费用全部由他负担。他这一疏财息争之举,使丘、傅两姓父老深受感动,尽弃前嫌。在五华县和江西寻乌县发生的宗族械斗,也因得到姚德胜的调解而平息。

1910年,姚德胜为了搞好家乡建设,将自己在海外的企业交次子姚葛朋经营,并送八个儿子赴英国留学,然后率妻室子孙十余人,回到家乡定居。他在高甸村建新居三座,店铺二十多间,购置田产二百多亩。同时,他从国外购进一批最新式的纺织机器,在羊子甸辟地一千多平方米建造厂房,吸收乡中二百多名失业青年参加生产,生产出的纺织品畅销至赣南各县,开创了嘉应五属农村发展工业先河。

清朝末年,废科举,办新学,姚德胜受黄遵宪鼓励,在家乡兴学育才,进行“百年树人”的事业。他首先捐资建造芝兰小学,校舍全为新式两层楼房,内设有图书馆、运动场、花园、果园、膳堂和宿舍。这是当时平远设备最完善的一所完全小学。接着,他倡议把平远中学迁到大柘乡,由他独资捐建新校舍。1912年,新校舍在羊子甸破土奠基,于1916年建成,共用去五万多银圆。建筑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层楼房,有教室八间,厅堂四间,南北楼均为宿舍。校舍灰墙木桁,楼板铺三合土,钢筋作窗條,麻石铺檐唇。新校舍建成后,他又捐出两万银圆购置校产,经营所得为常年办学经费。他的家人还遵照姚德胜嘱咐,将与新校毗连的家产芝兰斋一幢捐给学校。与此同时,姚德胜还资助大柘乡兴办景清、四湖两间小学。

1913年,他捐出三千银圆帮助梅县兴办东山中学。蕉岭中学兴办时,他也慷慨捐款资助。

姚德胜为造福桑梓,还捐资兴建雷公坡水利工程、羊子甸桥及石灰马路等。

正当姚德胜准备为家乡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不幸积劳成疾,于1915年1月8日溘然长逝。为了纪念姚德胜建校的功德,平远中学校董会于1915年作出决定,以每年夏历九月十八日姚德胜诞辰日为该校纪念日。

姚德胜从一介布衣一跃而为马来亚财神、平远财神,创造了一个传奇。今天人们一般多记叙、谈论他成功后的善举、义举,而对他成功原因的探讨却鲜有记述。其实,今天探讨姚德胜的成功秘诀,研究其勤劳起家、善于抓住机遇,审时度势,用人心法,为人处世之道,学习其眼光和胆识、计谋和手段等经商绝学,仍然不乏现实意义。

注:①梅州八贤是指广东第一才子宋湘、爱国侨领姚德胜、爱国革新政治家丁日昌、抗日保台义士丘逢甲、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亚洲球王李惠堂、客家学奠基者罗香林等八人。

□萧新民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