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满怀着期待与憧憬,我踏上了前往河南龙门石窟的旅程。
当我抵达龙门石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山对峙,碧绿的伊水河边杨柳轻垂,伊河奔腾不息,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与两岸的石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站在伊河岸边,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选址的精妙。
据导游介绍,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等朝代,持续营造长达400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近80座,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进西山石窟,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前的佛国世界。石窟内的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尊佛像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的佛像面容慈祥,眼神温和,仿佛在诉说着慈悲与智慧;有的佛像庄严肃穆,神态庄重,让人感受到佛法的神圣与庄严。我沿着石窟的栈道缓缓前行,仔细欣赏着每一尊佛像和每一处雕刻。这些雕刻不仅工艺精湛,而且题材丰富,有佛教故事、经变图、飞天等,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这尊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容丰满秀丽,嘴角微微上扬,露出神秘的微笑,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站在大佛脚下,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人类创造力的伟大。据介绍,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而成,这也为这尊佛像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除了佛像,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些碑刻题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它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字体刚健质朴,端庄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站在碑刻前,仔细品味着古人的书法艺术,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参观完西山石窟,我来到了河对岸的东边,从东边看上去,西山石窟全貌尽收眼底,气势恢宏,山河壮丽。
东边还有东山石窟。东山石窟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这里的石窟大多开凿于唐代,佛像的风格更加圆润丰满,富有生活气息。在东山石窟,我还看到了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建筑遗迹,这些建筑遗迹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
龙门东山这边,还有一个白园,这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其家人遵嘱葬于此山。
白园依山就势而造,园内绿树成荫,溪水潺潺,花草繁盛,环境十分幽静。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白莲等景观。瀑布飞泻,池水荡漾,竹林青风,白莲飘香。山腰的“听伊亭”是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弈、饮酒、品茗、论诗之处。
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神态安详,目光深邃,仿佛在思考着人生的哲理。
继续往上走,是诗廊,诗廊有立石38块,展出了与白居易所作诗文有关的当代书法作品,由中外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
沿着园内的小径前行,登上琵琶峰顶,便是墓体区,有白居易墓、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铺地,墓后草坪如毯,周围翠柏环抱。登高望墓,形似琵琶。墓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唐少傅白公墓”几个大字。我站在墓前,默默地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致敬,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离开龙门石窟时,已是正午。回首望去,龙门石窟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文/图 朱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