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泉乡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1版:泉乡
2024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抚今思昔惜华年

我的高中老师黄启翼(左一)、吴少彬(左二)、彭建新(左三)。

□黄春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86年的秋天,仿佛就在昨天。那年,我在真理中学初中毕业后,因为没有考上一中,所以回到户口所在地的揭阳东山中学上高中。起初,我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根本无心上学。直到当上了班长,我才意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开始像模像样地上学。

高一的班主任是彭建新老师,当时他是韩山师专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很高,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他打扮时髦,性格随和,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很快跟同学们打成一片,甚至称兄道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同意班长由同学们民主选举产生,我就是当时的幸运儿。有一次,他给我们命题作文,允许虚构人物情节。虽然我不是很同意这种写法,但我还是很佩服老师思路的开阔和创新。往后的很多作文,我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堂读。再接着,轮到我们班出版学校的黑板报,也就非我莫属了,当然还有王建侨等同学的通力合作,每一期的出版质量都是排列学校前茅的。彭老师当时常穿的猎装和牛仔裤都是那个年代的时尚,他跟黄启翼老师、吴少彬老师在老校门的青春留影,仿佛贴上了时代标签。后来,彭老师调往榕城学校工作,有一段时间担任华侨中学副校长,现是榕城区教育局的办公室负责人。王建侨同学也成为东山中学的教导主任。

高二的班主任是黄启翼老师,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穿着简单朴素,有点不修边幅,上课时习惯拿着一块木质三角板,讲课认真给力,可惜我一点都听不进去,考试经常不合格。直到有一天,我在他的办公室兼宿舍的床铺枕头边看到一本《广州文艺》杂志,才改变了我对理科男的偏见,没想到数学老师也是个文艺青年啊!如今,他已是东山中学的副校长。吴少彬老师教我们体育课,当时的学校只有三排瓦房教室,上课没有标准的操场,地点是位于中排教室和后排教室之间的沙土平地,周边还是农民的菜地。记得刚中师毕业的吴老师个子不高,身材瘦小,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同样来自农村的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印象最深的是提醒同学们做运动时“不要踩坏农民伯伯的庄稼”,这也是我尊重老师的原因之一。

高三的班主任是林展明老师,他给我们上地理课时如数家珍,国内外地名娓娓道来,在描述祖国壮丽山河的时候,总喜欢把彩色电视机说成“色彩”电视机,不时引来同学们的阵阵笑声;语文老师徐英烈认真细致,无微不至,诲人不倦;政治老师吴爱源,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嬉笑怒骂,情理之中;英语老师罗少琴,给人高冷的感觉,好像是来一位自大不列颠日不落国的贵妇人,她的美好形象也是我努力学习英语的动力之一,以至于后来成了英语科代表。此外,我们班当时的专业课是服装,我回家后就自己剪布缝裤子,由于尺寸满打满算,没有留下余地,不仅自己穿不上身,而且因为浪费布料受到母亲的责备。凡此种种,历历在目,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是教我们历史的郭伟忠老师。他是那时屈指可数的高学历双证书人才,拥有南方大学和湖北大学的文凭。郭老师是我写作投稿的引路人,他每次收到稿费都会在课堂上分享,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了业余写作生涯。在学期间,我既与老师合作在《汕头日报》发表文章,又自己投稿开始在《榕江报》《揭阳报》发表文章,而后一“发”不可收,参加工作后一直坚持业余文艺创作,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散文并出版《温暖》《温度》等文集。时至今日,我们这对忘年交的师生情谊也在潮汕文艺圈传为佳话。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1989年的5月,我参加完高中毕业考试之后,由于数学偏科的原因,没有继续参加高考,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可爱的东山中学校园。前几年,我们班组织了同学会,阔别20多年的同学们一起高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共叙情谊,互祝前程。在随后的几次聚会中,我们也尽量邀请当年的科任老师参加。

2018年是东山中学建校50周年,回忆往昔趣事,确是人生乐事。乘着乡思的翅膀,我再次踏上了东山中学的归途,逛一逛曾经学习过的校园,看一看仍在奉献着的教师。近年来,东山中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学校建设蒸蒸日上,办学形势十分喜人。作为校友,心中有爱,脸上有光。我们当时89届的高中只有文理两班,毕业生人数不到一百号,如今在各行各业都颇有成就,为母校增光添彩,我一直引以为豪。漫步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校道上,再也寻找不到昔日崎岖泥泞的小路,不免感慨涟涟,思绪万千。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