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4年9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割青禾

●房畅宜

没有成熟的庄稼谓之“青”,没有成熟的水稻叫“青禾”。过去,每逢三荒四月、青黄不接之际,农家不知如何寻食度日,尽管水稻还没有完全成熟,也只好提前收割,晒干后碾米充饥。在客家地区,这种办法就叫作“割青禾”。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些十五六岁的初中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卫生、农林、财税等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三年或四年,毕业包分配,成为国家干部,端上铁饭碗。为了提前获得一份稳定工作,为了早日分担家庭负担,有些优秀初中生不读高中考大学,而是选择报考中专,就好像没有完全成熟而被提前收割的“青禾”。因此,在我老家梅州,在当时,读中专被形象地称为“割青禾”。

彼时,初中允许复读,有人为了争取好成绩考上中专,不惜放弃当年中考还不错的成绩,复读一年初三,参加次年中考。

与大学一样,中专也分为部属、省属、市属等类型。其中中山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广州金融专科学校、湛江气象学校、广东邮电学校、广东石油学校、梅州农业学校、梅州师范学校等等,这些都是热门中专,报考者众。后来,许多中专纷纷并入大学或升格为高职。

1990年中考,我曾有一次想做“青禾”却没被“割”。那时,家中仅有两亩薄田,父亲在村里瓷厂做工,母亲务农,兄弟三人,我是老大。同村有好几个中专生都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了,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父母希望我也能读中专,尽快参加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我深知竞争激烈,特意报考一所位于粤西某市的省属中专。彼时这所中专全县报送三人,录取两人。三人中,我分数最高,却落榜了。家人不甘心,得知一位村里世交恰好有邻镇亲戚在那所中专任教,大家合计合计后,决定由祖父与世交一起去学校打听情况,看看有无补录机会。

多年以后,母亲告诉我,她当时几乎借遍了全村长辈,凑了几百元做路费,又买了一对高陂花瓶当礼物。带着希望,祖父与世交两人远赴粤西某市,可惜未能如愿。

那年暑假结束后,在闷闷不乐中,我进县城读高中。虽然上了全县最好的重点中学,但我却高兴不起来,无法静下心来读书,甚至幻想那所中专还会补录,派人来把我接走。直至高二分到文科班,我才开始进入学习状态。由于高一没有学好,数学、英语两门课成为弱科,最终影响了高考成绩。

从长远看,很难说读中专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那个年代,报考中专无疑是许多家境贫寒的乡村学生跳出农门,当上国家干部的终南捷径。但是,读中专就没有机会读大学。短短几年,看见那些曾经不如自己优秀的初中同学考上大学,甚至考上重点大学,中专生个中滋味,可想而知。另外,与大学相比,中专文凭含金量低,1999年大学扩招后更是如此。要想改变命运,中专生注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走过更多弯路。因此,不少家长都对“割青禾”的孩子心怀愧疚。

有道是,世事无常。总体而言,当年报考中专,家长没有错,选择没有错。至于后来中专生不再吃香,只是时代在发展,环境改变了。

 
 
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