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客家
2024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魂牵梦萦五华河东关西堂

●陈瑞成

关西堂是五华县河东镇联岭村油富堂一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祖屋,坐落在平南中学对面约七八百米的一个小山窝里。1981年秋,我的大姐出嫁至关西堂时,我和二哥以“新舅爷”身份作客关西堂,当晚住在该屋下厅右边厢房里。机缘巧合的是,一年以后,我再次来到关西堂,并在那个厢房里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习生活。40多年后的今天,借大姐新居落成的机会,我又一次走进魂牵梦萦的关西堂,追寻40多年前的那段青春记忆和难忘时光……

三载客居梦起航

1982年9月,小学毕业的我考入离家10公里外的平南中学就读。由于学校步行到大姐的家不到10分钟的路程,爸妈征求大姐夫妇的意见,说我读书期间可否到他们家吃住,大姐、大姐夫二话没说满口答应。就这样,开启了我在关西堂3年的学习时光。

关西堂属夯灰木瓦结构,正屋4间2廊2个大厅1个天井,左右两边各有一栋横屋相连。它三面环山,背倚地势平缓的小山坡,右边是一条狭长的山沟,山沟里有一大片农田和菜地;左边也是一个小山窝,距老屋左侧十米开外建有一排猪圈、粪池,从猪圈往后山方向不远处有一个小山塘,山塘上面还有五六户人家。老屋左右两侧均是一大片竹林,各种各样的鸟在此栖息,每天清晨,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弥漫着整个关西堂。老屋门前有一个宽约3米的小禾坪,禾坪下面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周边是一大片水田,靠山脚不远处有一口古井,为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水源,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古井挑水、洗菜、洗衣服的人群络绎不绝,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凳代桌溢书香

在关西堂的3年时间里,除了大姐一家外,我最熟悉的莫过于朝夕相处的“书桌”了。说起那张“书桌”,其实是一张平时放在上厅供人们坐聊的长方形木板凳,长约四十五厘米、宽约三十五厘米、高不足五十厘米。自从我到大姐家读书后,它成了我的读书专用“书桌”,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三年的学习时光。那时,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我把书包往大门右侧的石门墩上一放,然后到上厅把那张木板凳搬到关西堂大门右侧屋檐下看书、做作业,一来那“桌”不大不小,方便移动,二来那里视野开阔,光线明亮,看书久了眼睛疲劳时,还可以望一望远处绿油油的山川田野,看一看到古井挑水、洗菜的人来人往。1992年初,已经参加工作的我又一次来到大姐家,那时大姐已在离关西堂百米开外处新建了两房间一厨房,在外甥的陪同下,我专门到关西堂走了一趟,老屋里的一切还是当年的模样,遗憾的是,我们找遍了上厅下厅和两边横屋厢房,都没有发现那张曾经陪伴我一千多个日夜的“书桌”。由于时间久远,问大姐她也不知道那张“书桌”的去向。

亲情无价比天长

时至今日,每当我们初中同学相聚时,谈论最多的依然是当年那段艰苦的校园生活。那时学校没有食堂,只有一个条件相当简陋的小厨房,负责蒸饭和煮开水,学生需自带大米和干菜,一日三餐学生自己放好米后把饭盆拿到厨房统一蒸饭,用餐时各自到厨房取回米饭,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冷咸菜或萝卜干吃,晚上时常还要洗冷水澡。当年我在大姐家读书期间,她家跟大部分农村家庭一样经济并不宽裕,但每隔十天半月大姐都会买一些猪肉、豆腐给我加菜增营养。因此,大家非常羡慕我们外宿生,不但每餐能吃上新鲜的蔬菜,饭热菜香,而且天天可以洗热水澡,不用自己洗衣服。正是大姐一家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让我专心读书,我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专,也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今天重访关西堂,过去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小山窝,已经变得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当年在这里居住的人家早已搬离了老屋住进了新房。远远望去,大门上方“关西堂”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依然乌黑透亮,大门两边“百龄享寿 五代同堂”的对联依然泛着红光……徜徉其中,百年老屋仿佛像个历尽沧桑回归平静的老人,仍旧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喧嚣与辉煌。正是:

难忘求学好时光,

三载客居梦起航。

四十春秋悄然过,

乡愁犹系关西堂。

 
 
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