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峰
3上一版
本版标题导航
第16版:文峰
2024年7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岑峰:东江游击大队诞生地

●梅常春

与广东梅州兴宁、平远毗邻的江西寻乌丹溪乡岑峰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山岭高耸,群嶂环绕,在这方圆几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处处可追寻到苏区革命时期的红色印记,在寻乌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过灿烂辉煌的一页。这里曾是赣南红军第二十一纵队休养生息的地方;红四军出击广东梅州受挫,从这里踏上挥师闽西古田的道路;这里曾是通往中央苏区重要的红色交通补给线,被苏区政府命名为“列宁路”;平远县委、五(华)兴(宁)龙(川)县委都曾短暂撤退到这里领导革命斗争;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的红二十四师在这里坚守到最后一块阵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笔者多次到岑峰采访挖掘有关红色文化的素材,从一些老人口授相传中得知,这里还是东江游击大队诞生地。通过查找相关党史资料及从当年亲历者回忆录的零星资料中,这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开始慢慢清晰起来,仿佛让我们重新回到了9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1930年,赣粤边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红色火焰越燃越烈,大有燎原之势。广东军阀陈济棠为阻止不断扩大的革命势力,电令其驻扎在兴宁的所属张英部加剧对新生红色革命政权的围剿和打击。

1930年8月初,张英伙同谢海筹、陈尧古、曾昭明等粤赣边地方反动武装,纠集广东平远县石正王甲民团、江西寻乌县丹竹楼(丹溪)团防,共400多人,在叛徒和反动地主刘达仁、钟雪南等带领下,向与江西寻乌县龙廷交界的兴宁县罗浮镇大信苏区开始全面围剿。

敌人分兵两路袭击,一路走罗浮大信蛤蟆石,一路走罗浮岩前村。8月16日凌晨,趁着天未亮,张英带着200多白匪军悄悄逼近岩前。为阻击敌人的进剿,事先得到情报的区联队,在区联队黄耀兴、罗栋模范赤卫队队长钟亚庆的指挥下,70多人也早早埋伏在岩前村村头。当敌人接近村头,敌我双方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由于敌强我弱,队伍只好撤退到中和、瑶兴附近。此时,五(华)兴(宁)龙(川)县委所在地大信也遭到200多白匪军的猛烈围攻,在中和上朱畲尾,钟亚庆心急如焚地找到了刚从大信撤退的罗屏汉及他所带领的东江游击队,钟亚庆详细地向罗屏汉汇报了岩前战斗情况。

随后,罗屏汉、钟亚庆等东江游击队领导人,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敌我力量悬殊,为避其锋芒,保存有生的革命力量,决定将五兴龙县委转移至赣粤边的黄陂新村、苗畲径一带指挥革命斗争。罗屏汉即带领东江游击队、区联队、罗栋模范赤卫队在黄陂的一处山下隐蔽,两天后撤退到江西寻乌县岑峰苏区。

10月上旬,东江特委特派员陈锦华带着特委的指示,与五兴龙县委的同志和曾九华秘密经黄陂新村、苗畲径来到岑峰找到罗屏汉。当晚在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留竹背围屋召开了五兴龙县委扩大会议,会议由罗屏汉主持,会上陈锦华特派员传达了东江特委关于扩大苏区、恢复和壮大革命武装的指示。同时,他建议整合有生力量,将东江游击队、区联队等各地分散的地方游击队,集中起来,整编为东江游击大队。经过会议表决,大家一致同意成立东江游击大队,骆达才任大队长,曾义生任政委,大队分四个排,钟亚庆任第一排排长,副排长姓刘(平远人);(其他排姓名不详)每排三个班,每班12人左右。东江游击大队成立后,驻扎岑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壮大革命队伍,开展游击斗争,成为赣粤边地方革命武装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1年1月(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兴宁地方史(第一卷)》P91最后一段),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和斗争的需要,东江游击大队被整编为东江红军十一军独立营,彭城被任命为营长,罗屏汉为政委。

东江游击大队从诞生到改编,它的存在仅为两个多月,虽说短暂,但它的存在却有力地震慑和牵制了粤军向北对我中央苏区的侵犯,也为壮大和发展东江红军第十一军革命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相关党史资料及钟亚庆回忆录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