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理论·环球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理论·环球
2024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询问”的关键是抓好问题整改落实

■ 林德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人大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询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法定形式和重要方式,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专题询问是名副其实的“人大之问”,体现出三层意义:一是丰富人大监督方式,有效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性;二是搭建人大代表履职平台,进一步锤炼代表履职能力;三是鞭策政府职能部门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堵塞管理漏洞,矫正机制弊端。

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具体实践,专题询问“始于问而不止于答”,询问不是目的,关键在于问出实效、推动工作。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加快推进专题询问规范化、常态化至关重要。开展专题询问,务必紧扣“互动式监督”的制度本意,摒弃“表演化”倾向,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将改革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列为专题询问对象,建立询问“开道”、测评问效的工作机制,推动专题询问规范、有力、见效。

无论是问还是答,专题询问都考验工作能力。一方面,参与专题询问的人大代表,务必对确定的题目做深入细致的了解,掌握该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到问题了然于心,询问时才能达到“精、深、专”的效果。另一方面,应询部门也要提高站位,沉下身子,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分析研判,提出解决对策,做到真答实改,严肃对待,防止流于形式,确保不走过场。

真问实答只是专题询问的第一步,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才是重中之重。有关各方要进一步运用好专题询问成果,及时制订整改落实方案,变答复为举措、变承诺为行动,最终达到改进和推动工作的目的。要抓好梳理交办、跟踪督办、效果评估,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提质增效。必要时可通过再询问、质询等,提出改进意见,确保专题询问真正落地,从而形成“有始有终”的闭环。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