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理论·环球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理论·环球
2024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热”的“冷思考”

■ 叶雅芬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龙年春节期间,火出国门的潮汕英歌舞、“超燃”的梅州丰顺烧火龙等民俗活动纷纷亮相,无论是举办规模还是参与人数,都创历史新高。线下活动热火朝天开展,线上短视频“霸屏”各大网络平台。热闹过后,也让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几个问题。首先,如何维持“爆款视频”带来的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其次,如何把流量变成人们心里的热度?最后,该如何将这股“民俗热”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从而焕发强大生命力?

一要赋予新内涵。

像所有流量短视频一样,人们就像看电影一般,沉浸在一时感动之中,随后抽身而退,回到与这些民俗全无联系的生活。我们必须为民俗找到进入当下现实生活的路径,成为我们熟悉和亲近的文化形式,才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与共情,从而焕发旺盛生命力。就像最近颇受追捧的“新中式”穿搭,就是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完成对服饰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探索。当然不只是服装,在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美妆时尚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新中式”的影子。“新中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适应了现代生活形态,既有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逐渐变得时尚、成为国潮。“新中式风”让人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品位,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之风。

二要打造新业态。

人们今天观看民俗活动视频时激情澎湃疯狂点赞,明天可能就对民俗文化失去深入了解的兴趣。只有让民俗文化承担起繁荣旅游、文创、手工等多种业态的“经济引擎”功能,才能让其持续繁荣。

一是提升观赏度。火爆国内外的英歌舞,离不开本土英歌队在服饰、脸谱、队形等方面进行创新。丰顺大宝山景区使用的火龙经过改良设计,使其更加安全、美观,驻场演出的形式也降低了火龙的整体制作成本,提高了重复利用率。

二是打造文化IP。提升民俗文化IP的传播力,通过赋能民俗+,用现有的文化品牌活动撬动文旅产业发展。佛山的行通济元宇宙打破了虚拟空间与民俗文化的壁垒,将原本只能在线下体验的民俗环节搬上云端。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系列文旅项目,将传统文化与“新国潮”文创、沉浸式体验技术等相结合,成为有利于传播的内容和现场体验产品。

三是开发文化产品。从故宫博物院的日历、折扇、五彩耳钉,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创雪糕,近年来,文创开发热度不减,产品屡屡引发关注。文创产品这种“带得走的文化”能让更多人在触摸悠久历史、感受文化魅力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国潮经济”和“文创经济”也持续引领和促进文化消费,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要推出新服务。

除了传统文化的自身创新,民俗文化持续“破圈”的关键在于打造高质量产品、提升文化体验感,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影视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片引爆网络开始,民俗文化“簪花围”持续“出圈”。到泉州蟳埔村体验一把簪花,成为吸引游客的强大动力。据当地村干部统计,节假日的时候,每天到蟳埔村的游客,最高时能有5万人。村中,蟳埔女服饰店、民俗体验馆、传习所、研学社、小吃店等招牌随处可见,“簪花围”体验馆还开到了周边城市和网络平台,拉动一波波线下体验潮。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点赞泉州:簪花很美、泉州很赞。

除此之外,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倡导商家依法依规经营、加大监督监管、营造和谐环境,都是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的制胜密码。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讲师团)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