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理论·环球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理论·环球
2024年3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推进文化强市贡献文艺力量

■ 杨丽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当前,梅州正奋力壮大实体经济,强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快“绿美梅州”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为此,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引领社会良好风尚,展现梅州生态文明之好,营商环境之优,文化底蕴之厚,振奋推动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坚持一个核心,唱响昂扬主旋律。文艺单位和文艺界人士要始终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广泛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主题实践、采风创作、展演展示、慰问演出、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艺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客家文化、苏区文化的精髓,从发展之要务、人民之呼声中汲取鲜活素材,提炼文明主题,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艺术手法推出大量体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发展的优秀作品,促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泉涌喷发,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梅州故事。

坚持“二为”方向,提升文艺志愿服务水平。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单位和文艺界人士要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署和“创文”具体要求,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文艺志愿服务,让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工作真正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要突出重大节日送文化、重要节日节点送温暖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歌舞、曲艺、非遗技艺等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驻村”等活动,把文艺演出、文艺展览、文艺培训送到村、社区、学校、企业,用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的优秀作品,实现文艺传播和受众传承的“双向奔赴”,助力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提质增效,不断满足各阶层人士深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双百”方针,共建良好文艺生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对当代文艺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文艺主管部门要发扬艺术民主,鼓励创新,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形式、题材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体裁、流派的自由争鸣,促进各文艺协会、各种艺术门类互促互进、互补互成,努力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让文艺的“百花园”竞相开放,繁荣长盛。从个体来说,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推动“文艺+产业”双融,以文弘业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梅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非遗家底丰厚、根脉绵长,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遍布全域,只要抓住特色、找准方向,让不同艺术形态与乡村产业有机融合,可更好激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是实施“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我市各地可进一步结合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特点,紧扣群众需求、发展要求,以“文艺、文旅、文创”为抓手,用“资源+众创”多方给力,“艺术+产业”凝聚合力,因地制宜发展书画艺术“写生经济”,发展文创交流、特色种养、民俗民宿体验等农旅、文旅融合新业态,用文艺“软实力”助力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实现“物质富有、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向往。(作者系梅江区文联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