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读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读书
2024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抹茶汤的倒影
——读戴明华《中国人的茶事》

□胡胜盼

深秋的午后,秋阳透过窗棂映射在书桌上。沏一杯新茶,袅袅茶香与隐隐而来的桂香自然交融,秋韵秋思一切尽在不言中。翻开戴明华的新作,《中国人的茶事》随之娓娓道来。

这是一本视觉上赏心悦目的中国茶史,也是一堂有趣生动的茶文化通识课。作者戴明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硕士,“博物馆有得聊”品牌创始人,文化学者和推广者。她以博物馆里的茶文物为切入点,阅读茶著作,走访茶山,以独特的角度捋出了一条中国茶事的脉络。《中国人的茶事》,从茶的小历史入手,窥探了因茶而来的大世相,由唐之前的茶,到唐茶陆羽成圣,及至宋茶的烟火气、明茶的归真路,最终归结于清人的“赌书消得泼茶香”。书卷流转,茶香氤氲,沁人心脾。在作者笔下,茶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饮品,而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读完《中国人的茶事》,一张完整的中国茶文化图谱在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明朗。

书以朝代为分轴,依托文物史料,讲述生动的中国茶史。和曾出版过的茶类书籍相比,《中国人的茶事》并没有拘束于晦涩的茶类专业讲解,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历史长河中,讲述从唐之前到清代期间茶与人碰撞的浪漫故事。作者在自序中写道:“虽然中国人的茶事里并不乏大人物,茶与历朝国事都息息相关,茶也曾掀起时代的风浪,但我们在历代茶事中看到更多的是活生生的小人物:种植茶树的茶农、制茶的茶工、写茶书的文人……就算是那些被写进史书的所谓大人物,我们关心的也是他们端起茶杯的日常。”的确,没有了人,茶不过是一片树叶落在了水里。有了人,茶才有了生命,有了文化,有了道义。

茶事,人生事。古人品茶,亦如品人。陆羽,为人坦荡,待人赤诚,视功名为浮云,他以茶与世间对话,以自己的才情与文人往来,留下了千古《茶经》。唐代诗人卢仝被后世尊称为“茶仙”。其实,卢仝之所以赢得生前身后名,绝非单单在于他爱茶,懂茶。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固然奇谲特异,文采飞扬,但是后人更加敬仰他的格局。他借茶抨击朝廷的贡茶制度,为民请命,对茶农报以深深同情。正如作者所说,卢仝的格局“在亿万苍生”。

一部中国人的茶事,是一部中国人的“小”历史,也是一个“大”故事。唐煮茶,宋点茶,明后泡茶。顺着一脉茶香,在《中国人的茶事》里,见历史,见众生,见自己。且看宋朝的“爱茶天团”。蔡襄有《茶录》;欧阳修有《大明水记》和《浮槎山水记》;苏轼乐于品尝各种茶,讲究烹茶用水和茶具,还亲自设计了一款提梁石铫,由其好友周穜制作完成;黄庭坚则是家乡“双井茶”的推广大使。宋徽宗《大观茶论》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徽宗欣赏茶中未经人为、最本真的香气。在他的心目中,茶更“白”是至上境界。

小小一盏茶,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书中说:“我们寻找茶的历史,有时是在博物馆,有时则在故纸堆。”讲茶的故事,离不开提到文人墨客的诗词,各种博物馆所藏器具和馆藏字画。作者依托丰富的茶书典籍、人物故事、古典诗词、传世茶画,从先秦至清代,捕捉中国茶的高光时刻,详述历朝制茶、饮茶、品茶的变迁,也以自己的慧眼独具精心挑选,收录传世茶画、饮茶器物图近150幅,令人赏心悦目。品赏《调琴啜茗图》《清明上河图》《文会图》《品茶图》《事茗图》《赵孟頫写经换茶图》等名画,我们惊讶于古人对茶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惊讶于茶这一饮品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读书亦如品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人生真谛。读一本好书与饮一杯好茶,自是意气相通。苏轼说,“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戴明华则回应,“中国茶事如同一颗凝聚时光的露珠,凝结的是时人日常的生活,反映着时代的倒影。一杯茶,倒映着一个时期的风貌,折射出一代人的精神底色。”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