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4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远过年习俗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平远过年民俗与各地大致相同,外出各地的亲人都尽可能提前回家与家人团聚,欢度春节。

自冬至起,家家户户就开始蒸糯米酒。腊月中旬起,准备过年食品,如做“米程”“麻程”“炸油粿”“炸云片”。年二十三,在厨房敬灶神。年二十五称“入年架”,屋内屋外大扫除、大清洗,接着做黄粄,磨豆腐,做煎粄,炸花生米,炸黄豆,炸豆腐。年二十八九,杀鸡、宰鸭、买肉,筹办菜肴。除夕日,贴门神、姓氏楹联,如:杨姓的贴“四知门第,弘农世家”,横批为“清白第”;林姓的贴“九龙世第,十德家声”,横批为“双桂第”……挂大红姓氏灯笼。在厅堂挂、放先祖像,布置祭祀祖先用的烛台、香炉及案桌。全家大小早早洗澡换新衣裤、新鞋帽(俗传除夕不洗澡会变牛),然后挑上“三牲”供品。在厅堂焚香点烛、烧衣纸、敬祭祖宗,长辈趁机给晚辈讲述本姓渊源、祖宗艰苦创业之美德,教育大家饮水思源,报本返祖。然后,大放鞭炮,谓之“辞岁”。除夕晚餐,合家吃团圆饭,合家守岁,共叙天伦,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家家在厨房、间房点灯,室内外彻夜灯火通明,谓“点年光”(从年三十点至年初二,年初三谓老鼠行嫁,不点灯;初四、初五接着点至初六结束)。

大年初一零时,家家户户开大门,燃放鞭炮,谓新年伊始开门大吉,迎接喜神、财神。年初一,整天全家食“斋”(不食肉食),寓意吃掉一年的灾难(斋与灾谐音)。其实,一是节俭肉食开支;二是除夕吃了大餐,初一换换清素的口味。早饭后,大家互相拜年,说吉利话,舞龙舞狮舞船灯队伍到各村各屋拜年,主家以鞭炮相迎,并给红包感谢。

年初二,妇女回娘家,俗称“转外家”。初三称“穷鬼日”“生虫日”,是日禁入菜地、菜园,以避蔬菜生虫;各户将垃圾倒在大路口焚烧,称“送穷鬼”。初三不外出。初四继续探亲访友。初五谓“出年架”,表示年已过,俗话说,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年初七,大家要吃七样菜,七样菜就是芹菜、蒜、葱、芫荽、韭菜、鱼、猪肉,七样菜要同时煮,全家都要吃;意取菜名谐音,芹菜的芹谐“勤”,葱谐“聪”,芫荽的芫谐“缘”,韭菜的韭谐“久”,鱼谐“余”,肉为富足。吃了七样菜,祈望人人勤快、会算、聪明、有缘、长久、有余、富足。吃完,大家开始新的一年工作,各农户也开始筹备春种春耕,外出回乡过年的乡亲陆续返回单位,正所谓“火烧门神纸,个个寻生理”。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发展,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年的食物结构向新鲜、营养、环保、无公害转化。同时人们科学意识不断提高,一些落后的民俗也逐步被摒弃,但合家团聚、饮水思源、敬祖睦宗的传统年俗依然在代代延续。

(冯锡煌)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