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峰
3上一版
本版标题导航
第12版:文峰
2024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粮食里的诗和远方

●王小琼

说到粮食,自然就想起“民以食为天”。任何一个时代,粮食都是人的命根子。珍惜粮食不仅仅是节约,还是对生存与生命的敬畏。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物资相对匮乏。我记事起,家里就缺乏粮食,从年头到年尾,吃得最丰盛的一餐就是年夜饭。所以,儿时天天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肉吃。过了年,正月初三又开始喝稀稀拉拉的白粥了。那时候,我家基本上过完元宵,就又没米下锅了。勤劳的母亲,只能开始向左邻右舍借粮。邻居家有孩子长大了外出打工,田地多且有剩余粮食可借,每次借到粮食,母亲都会对邻居千恩万谢。

我的童年时代,记忆最深的是粮食。那时候大米不够,玉米、红薯、野菜都可以是粮食。在南方,水稻一年收割两次,第一次是在炎热的夏天,也就是七月到八月之间,被称为早稻。每年收割完,稻谷在晒谷场晒得差不多干时,母亲就会用风谷车吹去谷物里的杂质,用箩筐装好称好,还清之前向邻居所借的粮食。然后,母亲叫来村长,用风谷车吹了又吹稻谷,称了又称,交到村长手里。交完公粮后,运回我们自己家的粮食就所剩无几了。

不谙世事的我曾经问母亲:为什么每个人的稻谷都要交给村长英婆婆?

母亲说:英婆婆是我们村负责收公粮的人,大家都交给她后,由她一并上交到大队。

那时,我百思不得其解,用小手摸着自己的脑袋,思考着人们为什么交公粮?

晚上,回到家我问母亲关于交公粮的事。母亲说:“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我们别说吃饭,连吃粥也别想。国家建设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出力。”

我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

母亲轻轻拍着我的头笑着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然后,她又念叨一句:好好读书啊,将来才有出息。

我说:好的。小小的我懂得,好好读书就是听妈妈的话。

今年仲秋,天气正热之时,我回了一趟老家。吃罢晚饭,外面已稍有凉意,沿着大路外出走走,看看田野,感受自然风光。

热了一天的鸟,心情大好,雀跃不停。夏蝉,不知累倦,蝉鸣此起彼伏,声浪一波高过一波。闲庭信步的我放眼看去,无意发现,前一周还金灿灿的稻田,今日只剩半截稻根音符样描画着田地。

哦,稻谷已经收割了!走到田埂边,许久没接触过田地的脚与地气相通,根脉的芳香蔓延,诗与远方瞬间挂在眼前的天幕与田野。

时代向前发展,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再后来,农民又开始享受农业补贴。“交公粮”一去不返,我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更见证了国家的富强。

现代化机械开进大大小小的乡村,收割机替代了人工,轰隆隆唱军歌样,气势昂扬,一亩田一个小时不到便完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做其他副业,或者去创业、打工。缺粮成了记忆,现代的新农村丰盈富足。

田地角落边好几穗长长的稻谷引起我的注意,这几穗稻谷怎么没收割呢?再看,有好几处长长的稻穗还在田里低头坚守岗位。看起来应该是稻田不规范,那些犄角旮旯,收割机无法到达,村人又不手工进行收割,只好剩那里了。同在蓝天下,同为一块田,同是吸收雨露阳光,其他的都可以入仓,可以上餐桌,那些被遗忘在田地里的稻穗,肯定也在自问:为什么“我”的命运不同?

儿时那些对粮食的记忆,让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节约粮食,珍惜粮食,依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朴素情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存在于古诗里,更在现实中。拒绝浪费粮食,也是对劳动与生命的一种尊重。

 
 
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