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峰
3上一版
本版标题导航
第12版:文峰
2024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口古镇 可品味的人文生态镇

水口乡村一景 谢景文 绘

●肖水泉

水口镇位于兴宁市最南端,地处宁江、琴江、梅江三江交汇处,素有兴宁“南大门”和“司城”之美誉,是梅州市三大古镇和广东省中心镇之一,也是革命老区。

在水运发达的年代,水口古镇是兴宁唯一的港口。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水口成为粤东水运的重要中转站。明洪武四年(1371年),朝廷在水口古镇建立了河泊所,负责办理鱼课与鱼贡等,后来又改为巡检司,承担着古镇“巡察奸伪,护士民乐业,保商旅无限”等职能。由此可见,那时的水口,其经贸是比较繁荣发达的。

宋声书院韵味浓

宋声书院是仿古建筑群落,按北京四合院院落设计建造,以中轴线贯穿,四进四出,采用窑制青砖、木材装饰、手工彩绘,风格古朴守拙、精雕细琢、宽敞大气、端庄典雅,别具中国书院之韵味,尽展中国传统建筑之美感,处处体现了传统民风民俗之美,集中表现了中式建筑对人居环境圆融和谐的追求。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强调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崇尚内涵儒家思想之精华,更不乏释家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的佛理,既有传统中唐式建筑的底蕴,又有浓郁的人文艺术气息,尤其是屋内装饰古朴、精致,儒雅和谐,书香四溢。其庭院栽花置石、饲鸟养鱼,匠心独运的巧构,给人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非常适合于文人墨客在此交流思想,切磋心得……

红色土地底蕴深

水口镇属革命老区,具有较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29年,在宋声成立了兴宁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这一方热土孕育了革命先烈刘光夏和开国中将邓逸凡等英雄儿女。

1927年5月18日,中共兴宁党组织发动了攻打兴城的武装暴动,这是兴宁党小组成立后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也是一场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武装革命。这次革命失败后,到9月2日,兴宁的革命先辈发起第二次攻打兴宁城的武装暴动,并于3日拂晓成功占领全城,达成了最终目标。当日上午,刘光夏代表党组织,在县衙内宣布成立兴宁苏维埃政府。

在第二次武装暴动取得成功后的次日,在湖尾召开庆功大会,正式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东路)第十五团队(后改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全团200多人,团长刘光夏,蓝胜青任党代表。12月,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在永和湖尾主持召开了兴宁县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了第一届中共兴宁县委员会。蓝胜青任县委书记,委员有刘光夏、陈锦华、曾不凡等。在县委领导下,设立了水口、新圩、坭陂、罗浮四个区委会和两个特支(十二团队部,石马),全县共有党员120多人。此次起义,促进了兴宁各区乡武装斗争的发展,建立了工农红军队伍,为尔后建立五兴龙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团建立后,一直转战于兴宁各地以及兴宁与梅县、丰顺、五华、龙川等县边区。1930年3月25日下午,刘光夏率部攻打反动武装据点澄江圩,由于寡不敌众,在激烈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由警卫员背着撤退。敌人追上来了,刘光夏见形势危急,对警卫员说:“背不走了,我宁受其死,不受其辱,你给我加枪,把文件带走。为了保存力量,你们设法火速撤退。”警卫员不允,刘光夏又说:“不给我加枪就不是革命同志,你不加,我加……”说着,从警卫员手里猛地夺过枪,对准自己的喉头,扣了扳机,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刘光夏生前常说:“革命就要不怕死,要生为革命生,死为革命死,要革命到底!”刘光夏故居位于光夏村,1952年为纪念革命烈士刘光夏而改名。故居旁建设有红色文化广场、兴宁市党史教育馆等。该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共有革命烈士14人,其中刘光夏一家7人均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盐米沙”的故事

水口镇盐新村,原名盐米沙,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很久以前,这里住着家境贫穷的穷哥儿一家,租种附近一户财主的地,每次收成除去交租,所剩无几,全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穷哥儿只得经常上山砍柴,聊补无米之炊。

一天,穷哥儿上山打柴偶然发现一个特别的洞窟,他好奇地用柴棒往里一捅,料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竟漏下两堆东西,那亮晶的是盐,白花花的是米。

穷哥儿真是喜出望外。拿回去一量,不多不少,盐米各一升。自此以后,穷哥儿每天都能从这个奇特的山洞得到一升盐和一升米。加之他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洞里出盐和米的事,让那个贪心的财主知道了。他气势汹汹地对众人说:“山是我的山,地是我的地,今后你们谁也不许上山了。”说完,让人把那个窟洞加深,挖长修大,企望能出更多的盐和米。财主迫不及待地等到天明,带着十多个家丁,每个家丁都挑着一担箩筐,急匆匆来到山上,财主手持木棒用足力气往里乱捅,结果漏下来的全是沙,根本就没有盐和米。于是,当地人就编了顺口溜:“贪心没好处,且看贪财主,本想发大财,结果全沙土。”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十几里童叟皆知,世代相传为奇事,故此得名盐米沙。从此,水口便有了“盐米沙”这个地方。

清末诗人杨家彦对水口的繁荣情景赋诗曰:“如山如海闹盈盈,处处灯光庆太平。火树银花真不夜,小南京似大南京。”在水运为主的时代,水口古镇一直很繁荣,来自各地的商贩每日从各地坐船来到水口,特别是“圩日”,更是川流不息,整个圩场十分热闹,人们在这里卖出了各自的商品,又采购了所需的物品从水路回家。这样一来,水口的船工也渐渐多起来,沿河的英勤、水东、盐米沙、小丰、彭洞等村庄的村民几乎都以撑船为生。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