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家庭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家庭
2024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会为将来老去储存“时间”吗?

●蓝松涛

人们多有存钱的习惯,但你会为将来储存点时间吗?如今谈论这个话题,源于身边我三户老人遇到的同一个难题。

【一】

或许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缘由,老爸老妈不在的这些年,我平常遇见看上去可怜兮兮的老人,就怪难受的。

比如:每天早上到小区门口买菜,常见一位阿婆步履蹒跚,一手提着肉菜一手拄着拐杖前行。前些天碰见这位阿婆,还意外看到她正朝着另一方向走去,内心咯噔了一下,望着背影寻思她怎么了?阿婆没跟她孩子一起住了吗?

知晓身边小伙伴有个“小区妈咪群”,经常聚在一块家长里短的,问问肯定会有答案。果不其然,小伙伴告知,阿婆进城跟随子女养老这些年,是在三个子女家轮流居住,现在三个子女家的二胎小孩均日渐长大,住房空间都相对局促;前些日子三个子女商量,每月两个承担房租,一个负责出生活费,合计着在小区附近给阿婆单独租了套小房子生活养老。最后小伙伴还不忘补上一句话:不要误会了,阿婆三个子女很孝顺的,隔三岔五会过来陪陪老人,带老人去喝早茶去吹海风。

可能读者会有疑问,既然儿女家里房子较小住不下,为何不送老阿婆去养老院?早先我思路亦是如此,后来实地探访几家养老院,立马就明白了。除了居家养老的传统习俗,时下为安全保障考虑,养老院实施的都是24小时封闭式运营管理,设身处地想想,你愿意自我束缚吗?这些年也曾问询过身边的多位老人,答案几乎异口同声,都说只要身体没有衰老到失能阶段,自个是打死也不愿进养老院的。

再如熟识的两户独居老人。A大叔育有一儿一女,都是商界精英。老伴一早就走了,儿女们在临江小区给他购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新房子养老。他身体好,八十多岁了,每天要坐公交到花鸟市场去逛一圈,赏赏花看看鸟。近些年来,听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吐槽说过多回,虽说都很尊重长辈,但都害怕接听他的电话,每一回接到他的来电,几乎一说就要一个钟,他没同意还不许人家挂断电话。

而B大叔老两口是南下跟随子女进城养老的,跟我是同一楼层的邻居,我很少见到他家儿孙的身影。平日看见他老伴徒步去市场买菜,他则骑单车到酒楼去做侍应生。有一天同坐电梯上楼,我顺口说,大叔,平日你们家孩子不在身边,夜里万一遇到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就说一声啊。我把手机号码念给他听,大叔当即拨打并保存起来。当天午夜一点多钟手机响起,起来刚刚接通,对方却又挂了电话。再仔细瞧瞧来电,原来是大叔的号码。可能知道我接了电话,大叔也就安然入梦了。再后来,只要碰见大叔老两口,他们脸上都霎时挂满灿烂的笑容。

上述三户老人,有自己的孩子,日常生活费用有保障,但时下养老面临的相同难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谁来照顾老人?

【二】

新近有报道说,我们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中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大约1.8亿人。大部分独生子女都面临祖孙三代“4-2-1家庭结构”,这意味着独生子女人数2至6倍的老人的养老问题,要靠这1.8亿独生子女来承担。

老龄化社会谈养老说养老,说一千道一万,也就两个字:“钱”与“人”。钱,需要公共政策(社保)与自个储蓄的保障;人,同样也需要公共政策的鼓励与自个付出的储备。

提起缓解老龄化社会“人”从何来的难题,我的职业生涯也有一大憾事。十年前我在乡镇工作期间有过这样的梦想,倡导设立类似银行存折一样的“义工时间储蓄卡”,当下把每一名义工付出的服务时间逐一记录在卡,现在做义工有付出,将来自己或家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就可凭卡像银行存折一样,可以“存钱”也能“取钱”,可以呼叫请求获得相应的义工服务回报,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传统美德落到实处,以此推动群众性义工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

当年梦想的是,假若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参与义工服务帮帮他人,自己困难有需要的时候则提取自己存下来的“善款”寻求他人帮忙。这样一来,社会化大众化的义工服务可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将来自己成为独居老人时,在需要外来帮助时,可以坦然提出要求,也可坦然接受帮忙。

当年梦想因故未付诸行动,但据近些年的消息,北到山东南至浙江,各地社区义工组织也有类似的“义工幸福银行”“义工时间银行”等摸索实践。

【三】

但凡读过行为心理学的,应可明了老年人心理,知道老年人最害怕也最担忧的,就是有急事有难事时的孤独无助。

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创建普及“义工时间银行”,化解社会没“人”照顾的养老大难题,无疑要做到“点”与“面”相结合,此亦是我们组织力量与制度统筹的优越性所在。作为一名“准老年人”,我一直在梦想,一直在期盼,身边早日有家“时间银行”,好想去存点“钱”。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