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客家
2023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家地区的妈祖海神与平远的凿石通河

客家地区的妈祖海神
平远的凿石通河

□冯锡煌

平远县仁居镇东门驾虹桥畔的天后宫,是周边镇村善男信女膜拜“海神”妈祖的圣地,逢年过节和初一、十五,香客们都会前往焚香点烛,虔诚祈福。每年妈祖娘娘诞日和升天的纪念庙会,更是热闹隆重。

天后宫里供奉的妈祖,是福建莆田人,为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传说,她出生时异香弥漫十多天香气不散,出生后一个多月未啼哭一声,其父为其取名林默。她生而灵异,死后为神,常显灵于海上,救助遇难的渔民和商人,人们称她女神,在其故居地湄州为她塑像建庙,举行崇祀。由于妈祖神威显赫,有求必应,所以,凡沿江河海地方均建其庙,供奉妈祖。历代统治者为了祈求水运平安顺利也大力褒扬其,因而,妈祖屡获朝廷敕封,元世祖封其“天妃”,清康熙皇帝封其“天后”。从此,“天后”四海传扬,成为深受民众崇敬的海上救难女神。

然而,令人生疑的是,平远县仁居镇既不近大海,又没有大江大河,是典型的深山区,为什么会有祀奉海神的天后宫呢?

据《平远县志》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版《凿石通河碑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设立平远县,县治设于粤闽赣边崇山峻岭之中的仁居,交通状况十分落后,只有崎岖陡峭的山间小道,商品货物全靠肩挑背扛。仁居河河道曲折迂回,乱石阻滞,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小木船小木排也无法通行。历代知县为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而冥思苦想,还是束手无策。直到建县20年后的明万历十年(1582)第七任知县黄郁桂带领一班幕僚,沿河一路勘察,制订改造凿石通河方案,并将方案和可行性呈文上报潮州府(当时未设嘉应州,平远隶属潮州府),不久得到核准和拨款。知县黄郁桂又带头捐俸并亲自指挥,当地百姓也纷纷为这一善举捐资献工。大家同心协力,用原始简单的铁锤、钢钎等工具,从仁居东门青云桥至石窟会镰子渡,凿大峰、剑门二滩铲平水道,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至翌年三月,历时400多天,凿、撬顽石、礁石无数,凿修河堤滩头,疏通河道共二万五千一百余丈。竣工时,府州官员前来道贺,与县吏同乘官船,民众亦争乘轻舟,兴高采烈试新河。从此,仁居河上舟楫往来如织,货物可用小大船运输至差干、武平下坝,入三河,直达潮州。

为了祈求航运平安、顺畅,人们自然想到了海神妈祖,建造天后宫,迎奉妈祖天后娘娘,虔诚祭祀,祈求保佑。据传说还十分灵验,每次出船,遇到风险,只要向天后娘娘祈祷,都能化险为夷。

虽然后来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大量开垦农田,截筑堤堰引水灌田,致使河水流量不足而废止通船,但海神妈祖——天后娘娘,已经融进了客家文化,成为平远人崇信的保护神得以世代延续。这一传承是客家人从实用功利出发,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的表现之一。

 
 
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