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世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世相
2023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薯包子 芋包子

●刘力

没吃过薯包子芋包子的赣南人恐怕不多。名为包子,其实不过是把红薯或芋头裹上面粉油煎便成。这种东西既香又饱肚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能饱饱地吃上一餐,不失为一件美事。

我对薯包子芋包子情有独钟,不仅仅缘于口味,更缘于对那段求学赣南日子的怀念。

40多年前,赣南还很穷,我的家境也不太好,幼时妈妈偶尔做点薯芋包子给孩子们解馋,因为红薯芋头都是她自己种的。及至远离父母到百里外的城里读中学,生活费多用在一日三餐,偶尔买点零食便算是奢侈。我最爱吃的零食便是薯芋包子,尽管五分钱一只,但它饱肚能抵点饭菜的开支。

有次学校包场看《尼罗河上的惨案》,路过街头小店,禁不住香味的诱惑,一下子买了两只,吃着香甜的薯包,想想月底可能囊中羞涩,只好狠狠心退了电影票。那电影至今没看过,片名却在脑中很清晰。

每每收到稿费,便会去买一二只薯芋包,那刻吃得更香,得意劲至今记忆犹新。最热闹的是班里同学从家里捎来的包子,“打平伙”共享,美得就像过年。记得与一位女同学同乘公交车,或许是我替她买了票,她在校门口买了两只芋包,递给我时正好被同学瞧见,于是,一段如天方夜谭般的“芋包罗曼史”传开了,几十年后仍有人提及。

校门侧边有位大伯开店,店里的薯芋包子最好吃,馋得我去了好多次。看着我狼吞虎咽的窘相,大伯摸着我的头说:“别噎着,慢点吃,上大学走了可就吃不上了。”

那话当时没往心里去,16年之后再回到中学校园时却百感交集。校门外的包子店早无踪迹,换了8层高楼。听说卖薯芋包的大伯到广东发财去了,不知他还干不干老行当,算上去也有七十大几了,听说好多返乡的游子都问起过他家的包子店。

原先的校门没了,如今的校门气宇轩昂。望着那幢仅存的学生旧舍,我分明听见了当年同学们争抢包子时的叫声和笑声,声音并不遥远。

同学请吃早点,上了薯包,看我吃得甜谈得香,次日又请吃芋包,咬着包子,过去的岁月一幕幕幻化于眼前。那段艰苦岁月,有薯芋包相伴,清苦中总有香甜偶溢。同去的儿子那时读小学,精细粮食养大的孩子不太爱吃那包子,或许粗粮已渐离日常,儿子当然也体会不了父亲的心境。

几次返乡,都要抢点薯芋包,但是这种食品已经渐少了。后来得知有位客家老乡在省城开了家餐馆,取名客宴,竟然还做薯芋包,于是,我时不时电话预订,下班去取,不仅仅是为了吃上家乡口味,更是对逝去岁月的惦念和寄托。

出差前往中学同学较多的一座城市,预先给同学们捎去了信息。没想到,几位女同学起了个早,去集市上买来了红薯和芋头,围在灶前煎起了包子,还拍成照片发到了我手机上,坐在高铁上的我满怀期待,思绪竟飞得很远很远。餐后,她们又把余下的包子装好,让我带回家,也带回童年的记忆。

便是这样,二十余年时光悠悠而过。

近期又返乡,当地安排晚餐。我向招待的主人说起薯芋包,他竟以发愣的眼神看着我,然后又摇摇头说:“现在都富裕了,正餐已经好久不上粗粮了。”

我俩都笑了,虽然没吃上薯芋包,我们却为家乡走上富裕路,家乡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高兴。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