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泉乡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1版:泉乡
2023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命运与人生的交响曲

□庄岩

读完翰儒老师的长篇小说《春秋渡》,如同听完一首旋律优美、跌宕起伏的交响曲,写透了几十年前客家人的命运与人生,令人倍感亲切,感慨万千。同时,作为“客家三部曲”的终章作品,可谓是再掀高潮,继《归宿》《流年河》之后,为共计七十多万字、处处渗透着客家文化气息的系列长篇小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春秋渡》里,翰儒老师运用极其细腻、富有情趣的笔触,通过杨汪海、张惠巧、钟胜春、卢日旺等人的视角和思考,为读者描绘了清末民初到20世纪80年代粤东地区春秋镇竹林村的生活场景和客家风情,展现了春秋渡口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背景。这部小说以客家人“过番”为线索,以女主人公张惠巧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将命运、人生、岁月和虚无等主题紧密融合,刻画了一个多维度的人生舞台。

春秋渡口作为一个地理标志,见证了无数客家人为了改变命运而踏上“过番”之路的艰辛历程。这里不仅是物理上的渡口,更是一个象征着命运转折和精神寄托的符号。杨汪海、张惠巧、李望海、朱阿雁等人在渡口的两端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命运之渡的最佳注解,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同时,对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人生之渡是《春秋渡》的核心议题之一。杨水淼与朱抱金,杨镇山与朱天伦,杨汪海与张惠巧,杨思念与朱清心……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挣扎,试图在命运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经历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都在不断地成长和蜕变。这种成长和蜕变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尤其是张惠巧,父母的指腹为婚和丈夫的不辞而别,给她的一生带来不幸。可她没有向人生屈服,而是坚持侍奉公婆、养育儿子,慢慢地调整自己,最终凭借勤劳和智慧,保护自己的家庭安然渡过历次难关,成为众人交口称赞的客家妇女典型,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看到了他们在生活磨难中逐渐成熟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渡口周围的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景物依旧,但物是人非,无疑是对岁月无情的最深刻描绘。朱天伦、张惠巧、钟胜春、卢日旺、杨思念、朱清心等人在岁月的河流中经历了种种变迁,他们的友情、爱情和亲情也在岁月的冲刷下变得愈发深厚。这种对岁月的描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客家人的成长轨迹,也让我们对岁月产生了敬畏之心。

杨汪海的结局是小说中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因为个性的懦弱和扭曲,他结婚后第四天就抛下妻子和父母,悄然“过番”,去逃避现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恐惧和迷茫。这种虚无感在他成长过程中以及“过番”后的打工经历中始终伴随着他,有时让他感到无助和困惑,有时又让他感到超脱和释然。最终,现实的残酷、生活的艰辛令他心灰意冷,选择遁入空门,寻求自己心灵的安逸。可以说,杨汪海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无主义者。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引发读者对虚无主义进行探索和思考,不失为一大亮点。

《春秋渡》是一部充满客家乡土气息的小说。翰儒老师运用朴实凝练的语言,传神写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除了主要人物及故事之外,还巧妙融入了风水师、钓鱼人、画像师、放排工、番客、水客、搬运工、割胶人等鲜活而生动的各色人物,围龙屋、望夫石、生死树、观音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以及过年节、捡番薯、挖蔗脚、烧泥瓦、奉财神、做针灸等习俗与趣事。与此同时,字里行间穿插了大量客家话、谚语、山歌和潮汕话,别具风情,饶有趣味,处处显示出翰儒老师对客家文化的独到研究与深切热爱!

 
 
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