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3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简论客家精神

□郑海麟

今年是三年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沉寂了几年的工商学术界也开始活跃起来了。近年来开始成为“显学”的客家研究也不例外。世界客都梅州市将于11月3-4日举行世界客商大会。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也定于11月5-6日举行“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第五届全会,会议主题是“赓续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紧接着,在江西省龙南市将于11月7-9日举行第32届世界客属恳亲会,会议也是以“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主旨。

提到客家精神,不能不追溯到客家历史的起源。前人曾有“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的说法。后经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考证,殷商时期流行的国语,即为今天客属人士所说的客家话。可见客家为华族后裔,甚至比周公文王由西夷入主中原更早地在华夏一带休养生息。客家人的祖先为原始汉族即华族中一个自成系统、个性鲜明的民系,大致可成定论。

记得笔者当年在中山大学求学时,曾跟随黄海章(梅县人)、潘允中(兴宁人)等客籍教授读书。当读到《孟子》一书中有“老弱转乎沟壑”时,笔者对文中的“转”字不得其解,老先生说这个“转”字即客家话,应该读作“钻”,意为突然倒下。我们客家人说某人或某物突然倒下就叫“钻下了”。“老弱转乎沟壑”意思就是老弱病残者突然倒在沟壑里(死了),并不能用现代汉语作“转移到沟壑里”去理解。老先生的解释令我豁然开朗。并且还说:比《孟子》更早的《左传》《国语》中,仍保留有很多客家方言,如用现代汉语是解释不通的。黄、潘两位客籍教授都是博学鸿儒,著述宏富,言当可信,从而也为章太炎说的“客家话乃殷商时期的国语”提供了佐证。

至于有关客家精神的著述,可谓林林总总。一般都认为,客家作为中原汉民族的一支,为免遭自然灾害和外族的侵扰而求得安身立命之所,几经战乱,历尽艰辛,转战南北,数度迁徙,最后在偏僻山区于恶劣的生存环境里锻造出刻苦耐劳的精神与坚韧不拔之毅力。其特点是埋头苦干,勤俭持家,开拓进取,崇文重教,念祖思亲,孝顺父母,爱乡爱国,团结互助,谋求民族之独立,捍卫国家之尊严。这些就是客家精神的表现。

不过,据笔者所考,这些精神在汉民族的其他民系中也同样拥有。也就是说,这些精神是汉民族的共性。如果要找出具有客家世系之鲜明个性的特征,我认为就是一种抗争精神。也就是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受外族之束缚而力求改变自身命运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对自然灾害和外族侵扰的抗争,客家民系的五次大迁徙就是这种抗争精神的反映。

近代以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统治,也就是这种抗争精神的表现。因此,客家精神的特点应该表现为一种抗争精神。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导客家人闯天下、创事业的精神支柱;从总体的角度来说,它是为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献身的理念基础。

(注:作者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台湾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太平洋学报编委)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