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读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读书
2023年5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血男儿的家国情怀
——评读李晓达《甲子甲子》

□梁晓茵

《甲子甲子》是一本乡愁浓郁且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散文小说合集,它是投身公安事业的青年民警、80后作家李晓达所著,作者的父亲题写书名,女儿的涂鸦画为封面,姐姐代跋,一本书香世家的文学写照,将故乡的回忆和家的温暖融合在一起,让人心头为之撼动。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细腻或柔情的笔迹,深情回顾了家乡甲子镇的乡情、乡土、故人、故事,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勾勒起一名热血男儿胸怀家国情怀的无尽抱负,让我肃然起敬,情不自禁提起笔来,拾掇一二。

甲子心迹,良好家风

晓达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经济侦查学专业,供职于广东省公安厅,是地道的文学门外汉。公安系统如此繁忙,他是如何写出这本厚重的乡土风情录呢?书中《在内湖》给了我答案,首先是受祖父李绪本先生的影响熏陶,还有就是下基层的经历。晓达曾从省公安厅选派到陆丰下基层一年,每天他的业余时间不是打篮球就是读书,这段经历,给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去观察家乡的风土人情,当时甲子网站有很多乡土文章,他看多了不免手痒,有一晚,把小学时上学途中的甲子风土人情景色等,写了篇《上学记》,冠以“甲子甲子”标签,发布在当地网站,很快引发了不少人评论和喜爱,此后,他便每隔一周写篇文,那一年陆陆续续发了20多篇文章,约有十几万字,《甲子甲子》由此萌芽生根。

翻阅书目,文章共有33篇累计18万字,《上学记》当之无愧为开篇之作,我想,这应是全书中最能体现晓达幽默言语和细致洞察力的代表作吧。文中写道,一段从家到学校垂直距离不足一公里、走路十来分钟就能到的路程,“可我常常是早早出门上学,到学校还是迟到。因为一路上要看的东西、要做的事情都太多了。”可见晓达童年时期的好奇心,他不仅擅于观察,还乐在其中。尽管如此,晓达小学的成绩却是非常好,经常是全年级第一。可见,书香世家的优良基因得到了很好的遗传。后面连着几篇写关于姨妈、医生、妇女等的逸事,诙谐的语言能博得众读者一笑之余,还能引发读者对于某事某物思索一番。然让我印象颇深的还有《蓝蓝的天》,这是述说小学时一位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教师于汉下乡教学的故事,老师用心教授包括晓达在内的几名乐器特长生的趣事,以及后来希望后继有人、传承其音乐艺术的心愿终究未能偿的可悲故事,深深引起我这个音乐爱好者的共鸣,而从晓达对于老师敬重、悲悯、慨叹的字句间,我读到了他品性的善良和尊师重友的情义。

晓达书中叙事言之有物,耐人寻味,书写着至亲至近亲人们的思想、疾苦与悲欢离合,字字句句无不渗透着他对家人、对亲人、对生命的万分珍惜和满怀热爱,让我深深体味到乡情之淳朴、生命之意义、人性之大爱。譬如《擎天石下一园丁》。文中让我有幸认识了晓达的祖父李绪本先生,一位当地非常有名望的教师、文史学者和书法家,一位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园丁,一位历尽沧桑磨难,却能乐观面对人生的先人。虽未能谋面,但见字如面,令我敬仰万丈。李绪本先生出殡时,扶棺送行的不仅是孝子孝孙,还有他教过的几十个学生。而李老灵棚中央的挽联横批,晓达及亲友想用一个能概括祖父一生的词,思前想后用了“大爱无疆”,我想,这样一位有学识、有爱心,还谦逊平等的园丁,一位为造福一方水土、而穷尽毕生心血的人民教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爱戴?然而,李老先生的仙逝,对于晓达来说,无疑是切肤之痛,在《坟》里他曾倾诉“胸口似乎巨石堰塞,欲语无声,欲哭无泪,心中悲伤无法言表,断肠之痛也不过如此”,几句话让我泪如雨落。忆起我那刚去世不久的慈爱父亲,这种失去至爱至亲的悲痛犹如海浪般拍岸袭来,那是一种穿透时空感同身受无法言表的痛。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有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才能有人生和事业的成功。而晓达的家族,正是世代传承好家风的典范。李老先生的子女,一女孩成了省女子职院党委副书记,一孙女成了暨南大学副教授。如今晓达这部《甲子甲子》问世,更是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我想,这也许有基因使然,但更多的是他后天的不懈努力,以及书香世家好家风得到了弘扬。

赤子乡愁,家国情怀

潮汕人精明能干,有一种永不服输的传统干劲。这种特质,早在晓达在公安大学读书时担任学生会干部得以显现,“那时都是理想主义者,纯粹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求回报,这经历能影响人的一生。”我想,正是这段不求回报的经历,才造就了胸怀家国情怀的热血男儿李晓达。

晓达爱读书,但凡认识他的人都深知。他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写读书笔记。记得他在同乡作家陈氏兄弟出版的小小说合集里,在每篇文章带标题的那一空页,他都手写札记,密密麻麻记载一整页心得,全书共有40篇章,他就写了满满40页纸。这种好习惯,试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有几人能坚持做到?正是这份坚持,随着晓达的人生阅历不断增长,文采也有了质的飞跃。

去年六月,我在兼任省公安文联公众号责编期间,欣喜地收到晓达新作《待渡山前说待渡》,此文六千余字洋洋洒洒地刊发在《新华每日电讯》副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在他笔下开采的历史典故,写满了此山及甲子镇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彰显了他谙熟文史的实力,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没有长年累月博览群书的知识积淀,没有读书写笔记主动思索作支撑,是写不出如此深度美文的。而最可贵的还有他那份家国情怀,赋予了文章中心灵魂。乡土题材,是古今文人都重视开采的“富矿”,“乡情”“乡愁”是远离故乡文人的共同情怀。能将中国五千年文化融会贯通,用细腻的笔触将家乡的人事物勾勒描绘,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还能触发人思考,这不正是一个优秀作家的使命所然吗?一个把乡土乡情,融入家国情怀大爱的男儿情结,这不正是我们新时代大多数青年作家所稀缺的精神内涵吗?

“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这是我写作的初衷,也是努力的方向。”晓达的这份乡愁,寄托着热血男儿的家国情怀,用独特的认知与思考去创作,这条选择未来会走得更远。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