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6版:教育周刊
2023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11高校毕业生“收破烂”也是一种就业示范

事件:据报道,3月20日,211高校毕业生靠“收破烂”月收入五位数引发网友热议。当事人黄女士称,2018年毕业后换了三四份工作,去年8月因不想再重复机械性的工作开始创业“收破烂”,最初也怕被歧视,但后来认识到这些不重要。她说,不该让学历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希望大家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

评论:其实,211高校毕业生“收破烂”的报道并不新鲜,先前就有类似这样的报道,比如:浙大毕业生种杨梅,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海归博士当汽修工人……笔者认为,不管是名校毕业生,还是海归博士,都应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

众所周知,需求就是机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把社会的需求作为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既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又可使自己找到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当前社会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我们很多应届毕业生从来不缺思想,只是缺乏就业经验。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几乎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这其中固然有就业岗位少、专业不对称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还是陈旧的就业观在作祟。因此,笔者认为,211高校毕业生“收破烂”也是一种“就业示范”,这不仅是择业观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同时,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

(廖卫芳)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