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3年3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人制作土杂肥

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肥是摆在第二位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不是很发达,化肥匮乏,不但品种单调而且紧张,是农业生产中的突出短板。在年复一年的农业耕作中,各生产队(村民小组)和千家万户就以农家肥、土杂肥“当家”。制作土杂肥具有取材方便、技术简单、用途广、效果好的特点。

制作土杂肥就是在山坡上,田坎边用铁铲铲下带泥的草被,太阳暴晒干后,堆起来用火焚烧,制作成草木灰;社员(村民)一年四季均会分散上山割鲁草,投放牛猪栏里,常年供牛猪栖息踩踏。这样,一栏又一栏的牛猪粪就是生产队里最多的农家肥;也有除草割灌,割下及膝高(1米上下)的芒草、小米草等,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加入适量的石灰,或牛猪粪便,用塘泥、田泥、河泥裹住密封,任其三四个月的腐烂。需用时,取下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笔者手头资料显示:1975年秋前,平远县按照上级“以粮为纲,粮肥并举”的生产方针,干部社员齐心合力,制作了各种土杂肥1370万担(每担为100斤),还为1976年的早造每亩储备了土杂肥91担,是该县早造肥料最多的一年。

村民家庭自制土杂肥来源广,品种多。其时,农家生火做饭一般都是烧煤、烧鲁草。由此产生大量的煤渣、草木灰。还有是农家把各种树枝叶、竹枝叶、甘蔗叶、豆叶和各类瓜叶等垃圾焚烧成草木灰。就这样,煤渣、草木灰与尿及鸡鸭鹅(三鸟)粪便混合搅拌成为种黄豆、花生、绿豆、瓜果的优质农家肥。

土杂肥是梅州农村传统的农家肥料,含有供植物生长的大量的钾、磷、钙、镁、硫等元素。在办田平地下种前,把土杂肥撒到一块一块细碎田土,既经济,肥效又好,是改良土壤的上好有机肥料,为夺取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管理,一望无际的水稻金黄尽染,微风拂来,稻香阵阵。笔者在呼来唤去的少年时,留下了与母亲种上几坵黄豆、花生的苦乐记忆,我主要是用手在一株株黄豆、花生上面覆盖草木灰。因为是新年正月半前后的劳作,母亲常常以切块“年粄”的奖励手段,调动我担灰、放灰的积极性。那黄瓜、南瓜、丝瓜、豆角等盖上草木灰,长势良好,株株结出串串果实,点缀农人昔日的光和影。就此,农家人在生活的长河中一路走来。

农人制作土杂肥既是梅州农业生产的光荣传统,也连着新中国农业的“八字宪法”,在确保粮食自给,科学使用化肥与土杂肥,通往生态农业、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更加意义非凡。

(陈胜远)

 
 
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