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2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远带“畲”字的地名与畲族

□林东

粤东客家地区,不少村庄名称都带有“畲”字,其中平远县境内更是如此。我统计了一下,县内带有“畲”字的行政村名有七个,如“梅畲”“黄畲”等,带“畲”字的自然村或居民集中居住点地名有36个之多,如“丙子畲”“高畲”等。对此,不少人就认为,这些地方原为畲族人居住地,因而留下带畲字的地方名。

笔者认为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畲族。据资料介绍,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原住族群,被泛称为“蛮”“蛮僚”等,他们自称为“山哈”,南宋末年,史书上才开始出现“畲民”的族称。

随着汉族人的不断南迁,畲族也逐渐融入汉人社会,大多数畲族改说客、赣、闽、粤系的汉语,生活习惯和穿着服饰也逐渐被汉族人同化。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

传说中的畲族祖先盘瓠是犬首龙身,所以叫狗头族。生三子,长子盘能,次子蓝光辉,三子雷巨佑,四女儿嫁给钟智深,因而畲族后人就有这盘、蓝、雷、钟四姓。

“畲”这一形声字,在词典中的释义有两项,一是指畲族,二是火耕地,指用刀耕火种方法耕种田地。

粤东客家族群,大多是在元末明初或清前中期从闽赣两地迁来的。迁来时,当地一些村落应该是有原住族群居住的,其中就有上面所述的“畲民”族群。我们可以想象,外来族群新到一处开基,首先是要开垦田地种植粮食。客家人落脚开基的地方,同样没有现成的耕作田地的,得像当地畲民当初将不平的荒地甚至斜坡地开垦搬平整成可耕的田地。

综上所述,这村名或地方名所带的“畲”字,应该是含“火耕地”这一释义。可以这样理解,当初客家族群正是为纪念开基创业的艰辛而取所在地的地名带上这“畲”字。

客家话对“畲”字的理解也是与词典相吻合的。客家话中,有不少有音有义但无对应的文字,就如这“畲”(she)字,这畲字客家话读“qia”,客家人对竖起的物体有倾斜称“畲(qia)了”,也就是斜的同义。客族群体当初将山坳中的斜坡地开垦成耕种地,现综合看平远各处带“畲”字的地方,都有这一生产环境特征,当初取村名带有“畲”字也就合情理了。泗水镇梅畲村山坡地还开成成片的梯田,现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基地呢。

平远带有“畲”字地名的居住地的世居村民姓氏与畲族姓氏也没有关联。上面已述,畲族姓氏有盘、蓝、雷、钟四姓。据查,平远县域内目前世居村民无盘姓和雷姓,只有蓝姓和钟姓,而40多处带“畲”字的村子或居住点中,几乎都无姓蓝和姓钟的世居村民,而有这两姓世居村民的村子或居住点,地名都不带“畲”字。

1989年,平远热柘蓝姓村民申请恢复少数民族畲族身份,经平远县委统战部调查并报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但未获批准。

该镇蓝姓村民所以会有此举,是据上面所述的传说故事,自认为蓝姓都出自畲族的祖先盘瓠,更受影响的是,梅州市丰顺县潭江镇凤坪村已是确认的畲族,村民正是蓝钟两姓。凤坪村畬民之所以能被认定,主要是当地畲民有自己的语言——畲语,该种语言接近于客家话,但与客家话稍有差别,称“畲客话”。凤坪村民至今还穿有畲族传统艳丽的服饰,特点是在衣领、大襟、袖口上都有各式刺绣花纹图案,另外,女子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头盖方形绣帕。这些,在平远各地的蓝姓和钟姓村民中,都是不见有的。

上面已述,历史上随着汉族人的不断南迁,大部分地方的畲族逐渐被汉族同化,其实,在这过程中,作为汉族民系客家人的生活同样受到了畲族的影响,比如,直至20世纪中期还可见到客家各姓妇女头裹蓝黑色头帕和穿着片襟衫,还镶缝有简单的花边。

这里还需一提,2014年,笔者和朋友在热柘镇下黄地村蓝屋的建筑构件上发现有代表畲族图腾狗头龙身的雕刻(后写成短文发表在《梅州日报》上),单凭这也不能认定该地蓝姓族人就是畲族后裔,这最多可理解为当初这座房屋的蓝姓建造者,知道蓝姓有盘瓠的传说,刻上图腾只是作为对盘瓠的一种纪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