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2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谈谈“拉差袋”的释义

□丘桂贤

俗语“拉差袋”是指张冠李戴。但翻阅一些客家方言书籍,却有把这句俗语解释为“办事不认真”“做事马虎,丢三落四”的。为何会有这些不一样的解释呢?

据笔者了解,黄火兴先生曾以故事形式对“拉差袋”俗语进行解释,这个故事也收录在他的著作《梅水风光》(2005)里,这个故事被许多刊物、方言书籍、民间故事书籍收载。故事如下:

从前,有个人,每做什么事,都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常常笑话百出。有一回要去圩上买米,老婆怕他马虎,隔夜就把米袋放好在梯梗上,以免明早到处翻。第二天一早他出门,记得老婆的话,便随手在梯梗上一拉搭在肩头上,就出了门。到得圩场,天早太亮,他到米行上买米,讲好价钱数目,就要量米,卖主问:“你的袋呢?”他一边回答一边从肩上拿下“袋”来装米:“在这里!”卖主一看大笑:“老兄,你这袋怎么有两个袋嘴的?”他一看,原来是老婆的裤哩,忙道:“系拉差袋哩!”

客家人对那些办事不认真的人,就劝他,“你要留心,莫拉差袋”。

以故事形式来解释俗语当然有趣,但故事表达的意思须与俗语的本义相符。遗憾的是,“办事不认真”“做事马虎,丢三落四”不是该俗语的本义。这个“拉差袋”的故事所要表述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是“张冠李戴”的意思。

俗语一旦解释错误,谬误便会不断传播。后来有些客家方言书籍也收录了这一俗语故事,网络上的转载更多。实际上,这一俗语早就有正确的释义。谢永昌《梅县客家方言志》(1994)、王雪贞《梅县方言词典》(1995)、魏东海《客家话常用词词典》(2000)、张维耿《客方言标准音字典》(2012)对该俗语的解释都不误;陈庆忠《客家话词典》(2002)误作成“拉差代”,但解释不误。

黄火兴先生为了生动地解释俗语,便编写“拉差袋”的故事,没想到反而是弄巧反拙。

其实,“拉差袋”尚有不同的写法和读法,如“擸([lap3])差袋”“耢([lau31])差袋”。无论哪种写法,都有拿错袋或搜错袋的意思。为何“拉差袋”就比喻张冠李戴呢?其实不难理解,我们把某样东西装进衣服的袋子里,左袋或右袋,上袋或下袋,过一段时间后,当记忆有些模糊之时,搜取所要的东西便往往会摸错袋子;同样,装进大脑某个角落的东西,久之记忆模糊后,回想过程中便会出错,因而便张冠李戴了。手搜取东西会摸错袋子,大脑搜取存储记忆同样会出错,这就是“拉差袋”。“拉差袋”便是张冠李戴的形象比喻。

例句:

1. 《清明》这首诗系杜牧写个的,唔系杜甫写个的,你莫拉差袋。

2. 父亲:“有本书不见了,记得上个月细李来借过书。”

儿子:“上个月阿明哥来借书,唔系细李,你莫拉差袋。”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