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2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脚踏黄塘问黄塘” 是明知故问吗?

□丘桂贤

人们外出寻访时,由于人生地不熟,纵使到了目的地,自己往往还不知晓,还会向他人问路,这种情形便是“脚踏黄塘问黄塘”。

但翻阅一些客家方言书籍,发现都把这句俗语解释为“明知故问”。这样的解释恰恰把含义弄反了。为何会出现这种解释呢?这个错又始于何时?

“脚踏黄塘问黄塘”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民间故事。在梅州,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笔者看到国内最早刊登这个故事的,是《客家史与客家人研究》(后改为《客家学研究》)杂志。该杂志1989年第1期刊登了这一故事,但未署作者的姓名,只是注明选自《客总会讯》。故事原文如下:

客家人碰到类似“明知故问”的事,就会说:“脚踏黄塘问黄塘”。这句话的掌故与清代嘉应州(今梅县)岭南才子宋湘(芷湾)有关。

传说,有一日,宋湘要到黄塘去,来到黄塘村里,时已傍晚,见路边一女人,看不清年貌了,便随口问道:“叔娘子,到黄塘哪条路去?”那女子回头一瞥,见是一书生,也不直答,却唱出一条山歌来道:

“你个先生样咹狂,脚踏黄塘问黄塘。

亻厓都黄花少嫩女,样般喊亻厓大叔娘?!”

宋湘一听愕然,仔细一看,果似一少女。但观其体态,不像未婚之人,便也随口用山歌驳道:

“你话亻厓狂唔会狂,因为唔知正问黄塘。

你话你系黄花女,样般胸前两个‘旁’?!”

“旁”是客家方言,指突起的肉,意为“乳房”也。女子闻歌,不敢再言,含羞而去。(旁,本字为“胮”,笔者注)

从此,“脚踏黄塘问黄塘”这句话,就在客家地区流传开了,一直传到港澳台和南洋各地。

这个故事很有趣,故事内容也很准确地表达出该俗语的含义。但是,错就错在故事开篇时说“客家人碰到类似‘明知故问’的事,就会说:‘脚踏黄塘问黄塘’。”实际上,“脚踏黄塘问黄塘”的含义是身在目的地了,却还懵懵懂懂地向他人问路,只是在路人点明后自己才恍然大悟。

故事中,宋湘说“因为唔知正问黄塘”,这表明宋湘是真心问路的。当村姑有意无意地点明脚下此地正是黄塘时,宋湘才明白过来,原来所到之地正是目的地。很明显,“脚踏黄塘问黄塘”是不知才问,不是明知故问。或许,故事的作者是站在村姑的角度来看问题。村姑认为宋湘是为了搭讪自己而明知故问的,由此,作者便错误地把“脚踏黄塘问黄塘”解释成了“明知故问”。

这个“脚踏黄塘问黄塘”故事的收集和整理者应是黄火兴先生。黄火兴先生曾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许多山歌与民间故事,后来出版了专著《梅水风光》(2005),该专著就收录了这个版本的“脚踏黄塘问黄塘”故事。

俗语一旦解释错误,谬误便会不断传播。《广东民间故事全书 梅州·梅江区卷》(2012)及一些客家方言书籍所收录的这一俗语故事都是同样的错误解释,真是令人遗憾。

“脚踏黄塘问黄塘”的应用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不单用于问路的情形,还可用于寻人寻物的情形。当发现面前自己所问的人原来正是自己要找的人时,亦可谓“脚踏黄塘问黄塘”;当发现眼前的东西原来正是自己所要找的东西时,亦可谓“脚踏黄塘问黄塘”。

“脚踏黄塘问黄塘”的情形人们生活中经常碰到,而在现代汉语里并无类似的俗语来描述,足见客家方言俗语的表现力和实用性。

例句:

1.我下了车,走到小摊档前,向档主询问道:“老板好,请问到剑英图书馆怎么走?”档主打量着我,然后指着前面说:“这栋楼就是啊,你真是脚踏黄塘问黄塘。”

2.李老师去坳背村小明家里家访,走到村口,遇一中年男子,便礼貌地询问:“请问先生,村里小明的家就在附近吗?我该怎么走?”真是无巧不成书,中年男子笑着说:“我就是他的家长啊。”李老师这时也笑了,说:“哎呀,我是脚踏黄塘问黄塘。”

3.我在饮水处找杯子找了好久,便问同事看见我的杯子没有。同事指着黄色的杯子说:“这不是你的吗?真系脚踏黄塘问黄塘。”原来我忘了昨天换了杯子。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