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门有筀竹,叶叶起清风”,认识筀竹村,最初为一帘瀑布,后来还有古民居、古驿道、古桥古树,还有书屋,知道这里古时盛产毛竹而得名,有“千两银子买条篾”之说。
文图/赖俊权
■民居古道祖屋楣杆 古韵盎然
筀竹村位于清凉山水库边,白宫河从清凉山水库由南向北蜿蜒穿越村庄。据《历史文化名乡西阳纪略》:“西阳居梅州之东,东南连丰顺县境,西与罗衣白土为邻,有驿道由梅城经西阳白宫过嶂下通大埔入潮汕,另有陆路通潮汕孔道,南有路经赛粮坑、雷公岌达丰顺,有路由柑子山经新田亦达丰顺,山径荦确,迭峰重峦。”柑子山入口,正是进入筀竹村的门户,两侧山峰连绵,郁郁葱葱,有较多保留完整的传统民居、古驿道、古桥、古树等分布其间,古韵盎然。
漫步村子,这里有吴氏祖屋、陈氏祖屋、李氏祖屋、怡云楼等众多建造精美的客家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有200-300年历史。据村中老人介绍,陈姓开基祖顺(舜)民松山公(八世)是来自于江西省德安县一个义门陈氏,先迁入梅县丙村,再迁入此地。吴氏祖屋“十世开基”,目前繁衍至二十四世。盘点村中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大多保留完好,这些客家民居不仅让筀竹村有靓丽的风景,更承载了该村数百年来繁衍生息的历史,以及近代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行走在古村中,最大的感受还是安逸,这种古朴而安详的感觉,仿佛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与世无争,静静地居于岁月长河中的一个角落。
筀竹村还发现多处古驿道,其中龙寨岌等古驿道保留完好,苔色的石阶,隐隐昭示当年历史。据村委会李主任介绍,这里是当年村里人进出西阳与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能与明山板盖坑、清凉山一带相连。而板盖坑目前发现有明月古道,有可能为同一古道。据资料记载,明月古道因挑担人往往趁月色赶路,故而得名,后作为“粤盐赣米闽茶”重要栈道,是闽粤赣交通命脉之一,上通福建武平、上杭,横接江西寻乌、赣州等地,下至潮州、汕头,可谓“一线牵三省”,因为地处交通要塞,不难想象出当年繁忙程度。
探访古村,村中还发现两对楣杆石。楣杆石,又名旗杆石。旧时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据说在科举社会,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筀竹村的楣杆石,正是“耕读传家”的文化遗产,说明村中很早就有读书人,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
■溪流瀑布书屋
声声入耳
我曾经多次行走筀竹村的瀑布,去拍了、录了不少照片和视频;也曾跟着热爱“寻路”的徐广威好友去探寻水源;特别喜欢这种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倾听流水的声音。喜欢下雨过后,靠近山涧,峡谷中流水淙淙,其声似琴,其音如瑟,“淙淙咚咚”,悦耳动听,仿佛大自然的美妙音乐,这也是生命不息的声音。
走在古道,历史中的一片风景,流水飞瀑和山涧鸟鸣和奏着一支浑厚丰富、意境深幽的交响曲,带给我们置身山林的视听享受。筀竹村水资源丰富,有三瀑、十四潭、十八湾等项目,目前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特色资源,有水库、河流、深潭、瀑布等多种形态,令人神往。
如果您正好有空,可以顺着本真书屋下去,这里还有一段宽阔美丽小溪,也就是缓缓流过的白宫河,两岸石砌,不时有一座桥,可以直通田野;也可以从红蓝黄彩色路进来,在凹下村道步入清水湾,循着鹅卵石铺就的河堤溯溪而上,两岸翠竹婆娑,河中岩石突兀,自成风景。
一溪绕村,流水潺潺,满眼田园风光,诗情画意,静谧的悠闲时光,一种原生态的韵味,布满双眼,此时清风徐来,风声水声,虫鸣鸟啼,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筀竹村的旋律,令人陶醉。
筀竹还有一种声音,就是书声,位于村委会的本真书屋,屋主经营的是一间免费的公益书屋,意在为村民打造耕读式的桃花源,让村民不仅有农耕也有书读。筀竹村能成为网红村,自然少不了本真书屋和周边民宿、酒馆的功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筀竹村的一切,永远以一种平和平静的姿态予你温暖,溪流、瀑布、书屋,因了这弯碧水与美丽山林岁月静好,不负遇见。目前筀竹村已成功打造老鹰窝大峡谷徒步路线、海拔700米至1000米的“云端”古驿道,以筀竹村为圆心,把高观音、清凉山、明山嶂等地的古驿道串珠成链,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可以预见,乡村蓝图徐徐打开,当地聚焦特色民宿、农事体验、休闲康养“三大产业”,依托山水资源禀赋,以“云端溪谷·桃源筀竹”为定位,挖掘、保护与活化沿线文化、旅游、生态、村落等资源,走出一条文旅体教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打造乡村振兴的“筀竹样本”,必将受到世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