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读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读书
2022年5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的理外之理(二十二)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林清玄有本散文集叫《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围绕“以平常心面对人生”的主题,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是的,人生肯定是不可能处处称心如意的,再优美顺畅的人生也有烦恼纠结、困苦艰难的时候。接受不完美、允许不完美,“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看淡那些不如意的事,尽心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重读苏轼《洗儿》

世人皆希望自己聪明,也喜欢聪明之人,但有时候却希望“难得糊涂”,“后悔当初太聪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最终下场让人叹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板桥对“难得糊涂”有很深刻的解释:“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近日重读苏轼《洗儿》诗,也为他对聪明的态度而感慨。洗儿,旧时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苏轼当年得子,作《洗儿》诗一首:“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命运多舛、仕途受挫,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分析原因,竟然是“我被聪明误一生”。最后还是“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希望孩子不要太聪明,但公卿还是要全力追求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好学上进、身心健康而已。

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是孟子有关君子修行的一个重要观点,指的是遇到或出现问题时先从主观上找原因反省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强调客观因素和责怪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概就是:愚蠢的人,习惯于把过错推给别人,而聪明的人,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吕氏春秋》记载一个故事:夏朝的时候,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儿子伯启迎敌而败,部下纷纷不服,请求再次出战一雪前耻,伯启却说:“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我们的士兵比他多,土地面积也比他大,这种情况下却被打败了,一定是我的带兵方法不如他,我应该先反省改正自己才是)。”从此以后,伯启“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鼓瑟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每天早早起床,操练士兵,专心钻研,广纳贤才,实力越来越强。 一年后,有扈氏知道了,不但没有再次入侵,反而主动投降了)。结论是:“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反求诸己也!古人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短。我们的眼睛很容易看到别人的差错,却很难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增广贤文》里有句话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面对困难和问题,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敢于自我否定,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正如老子所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朱国城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