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程乡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1版:程乡
2022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婆婆和妈妈
●杨宜英

我的婆婆和妈妈,今年都是七十四岁。 两个亲家,两位同龄人,因着相似的经历,每次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

身为同龄人的婆婆和妈妈,模样却大不相同。婆婆头发乌黑发亮,妈妈的头发却是白花花的。每每看到,我都有几分忧伤。妈妈却笑着说:“这没什么,是遗传而已。”婆婆总说:“满头银发也好看。俗话说,‘没老先白头,吃穿不用愁’呢。”

放假第一天,我带上婆婆回娘家。两位亲家一见面,话匣子就打开了。她们最喜说“当年”:她们参加修路架桥筑水库,记工分,吃大锅饭;生产队上,队长广播一喊,大家一起出门干活;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们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吃饱、穿暖、安心上学。

婆婆最难忘的是家里的两头老母猪。婆婆说,那两头大母猪是“福将”,帮助家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公公婆婆一直细心呵护、精心饲养它们,所以它们产的猪仔数量多,猪仔也长得壮。它们年年产下几十头小猪仔,养得白白胖胖的,猪仔满月出栏,一下子就售罄了,三个孩子的学费也就有着落了。那可是一家人的指望。记得有一次,一头老母猪生病了,公公婆婆可急坏了。他们冒着寒风,连夜去乡里请来了兽医,给它输液、喂药。夫妻俩轮流在猪栏里守了两天两夜。后来,母猪的病好了,婆婆却大病了一场。这两头老母猪养了十几年,有一头于2010年寿终正寝,老人更是含泪将它埋在向阳的山上。

那些年,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婆婆还经常挑着自家种的小菜到城里去卖。看到别人的麦芽糖很畅销,又马上去学习做麦芽糖的手艺,然后挑着麦芽糖走村串巷去卖。勤劳坚强的婆婆就这样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妈妈最自豪的是去稀土矿做小工的日子。那是1984年,稀土矿带动了乡村的经济。乡亲们有的去稀土矿上班,有的去矿山上“进矿池”,而像妈妈那样有一定年纪,又没有技术的,就去矿山上做小工、“打山皮”。“打山皮”就是把山上的树木砍掉,把地面表层没有稀土的泥清掉。那时,妈妈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把田里的活干完,匆匆吃个早饭,就赶着去做工。矿山上烈日当空,人们有的用铁锹撬,有的用锄头锄,有的用簸箕挑,有的用铁斗车运,都是重体力的活,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妈妈每天中午、傍晚回家时,还能带回一大担柴。这样一天能挣五十块钱。在当时,这已经算是很高的工价了。妈妈每天披星戴月地忙碌着,却从来没叫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就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做工攒了钱,她就给我们买手表、买呢子衣、买拉舍尔毛毯。后来,家里还一下子添置了三辆自行车。能干的妈妈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一家人的富足生活,怎能不自豪呢?

再后来,婆婆和妈妈又讲她们各自含饴弄孙的趣事,讲每天晚上跳广场舞的乐事,讲看到、听到的奇闻怪事……天南海北,滔滔不绝。

人老了,话就多了;心宽了,快乐就多了。她们无悔自己的青春,无悔那艰难的岁月。她们满足安乐的晚年,享受平淡的幸福。

婆婆和妈妈,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无怨无悔地付出,对子女却所求不多。当她们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讲这些事的时候,只要我们做儿女的,能在旁边耐心地听她们讲,开心地陪她们笑,她们就感到开心和满足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