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读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读书
2022年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国城
读书的理外之理(六)
从“温酒斩华雄”看文字之妙

中国文字之妙,可以一字让文章增色万分、一字让人终生记得。比如大家熟知的曾国藩写奏章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之逸事,还有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之美誉。我记忆中最为生动形象而又深刻的是关羽斩华雄回来后的“其酒尚温”。这一情节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一个“温”字,生动形象地凸显了关羽的武艺高强,连斟出来的酒都还没有凉,就已取华雄之头。

这也正应验了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这一追求,让经典终成经典,让名家终成名家。王国维曾经提出“要眇宜修”的观点,而“要眇宜修”出自《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引申过来就是既要追求精微幽深的内在之质,又要讲究言辞文雅的外在之美,达到韵味悠长的境界,可谓是难从笔下得,应自心中来也。白岩松说过:“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的发明。成千上万的汉字摆放在你面前,哪天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你就又一次发明了中文。”

三思而行

三思者,反复考量、再三权衡也,或思进思退思变,或思前想后顾侧,说白了就是凡事多想几个为什么,从不同角度多想想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古人对三思的理解是:少思长,老思死,有思穷。《荀子·法行》:“ 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一也。少而不学,长无能;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孔子家语·三恕》:“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也。”

“三思而后行”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警世名言,但三思之三也不一定是实指。《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办事,要三思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孔子在这里告诉人们,遇事的确应该反复权衡考虑,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不能矫枉过正。如果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也可能错失良机。因此孔子才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这其中的三、二就不是实指了,而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所谓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的恰到好处。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经有受骗上当的经历,但其实如果真正做到三思而行,真正做到多问几个为什么,哪怕是天上掉馅饼的事,谁又能骗你呢?

江南何在?

江南这个名字,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上,杏花烟雨的江南、亭台楼阁的江南、小桥流水的江南,都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往事。耳熟能详的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等,写尽了江南之美。但江南究竟在哪里?有许多解读。

近读周岚、崔曙平《史上的江南,心中的江南》一文,觉得文中对江南的说法较为恰当,照录如下:“江南在哪里?在屈子心中,江南是长江以南的荆楚江湘之地。在司马迁笔下,长江南岸直至海边都是江南。今天的语言学家认为,长江中下游的吴语区(江浙一带)是真正的江南。气象学家则认为,凡是梅雨覆盖的地方都可属江南。”

老吾老和幼吾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说:“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其中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这也是孟子在描述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时说的,与孔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盛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