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炜 杨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基层治理的基础性保障。一方面,法治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主体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另一方面,法治对于提升治理效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努力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以良法善治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打造数字平台,实现智慧法治。各地可先在部分经济强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建立试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搭建整合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法治平台,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一则,可结合目前正在推进的“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智慧法治平台+网格化”管理模式,在矛盾纠纷发生时,由网格员通过平台实时上报矛盾纠纷信息,再由平台分派给法律明白人、驻村律师或法律顾问进行处理,实现矛盾纠纷的快速发现、快速响应和快速化解;二则,可与专业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当现场调解无效时,由专业律师通过平台以在线视频或语音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法律服务,从而打破地域限制,让群众在线获得优质法律服务。
整合多方资源,高效化解纠纷。发挥多方联动作用能够有助于找到纠纷化解的最佳方案。首先,整合司法、行政、社会组织等资源,建立多元调解机制,明确矛盾纠纷发生时的处置流程。对于简单纠纷,由法律明白人或当地基层干部进行调解;对于复杂纠纷,可以邀请专业律师、司法所、派出所等力量共同参与,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和高效化解;其次,用好专业法律力量,如驻村律师、法律顾问等,为法律明白人和基层干部提供法律指导,构建“律师指导+法律明白人落实”的工作模式。最后,要重视法律明白人的培养和使用,通过推动专业法律工作者参与法律明白人的培养、加强对法律明白人的实践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法律明白人队伍的专业性,从而弥补基层法律资源缺乏的短板。
探索智慧普法,提升普法实效。法治的实现离不开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尊崇,这也说明了普法的重要性。当下,除了要聚焦重要时间节点、聚焦地方文化特色、聚焦身边典型案例进行普法外,还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创新普法形式,实现“智慧普法”。可结合当下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的线下普法活动、法治讲座等扩展到互联网平台,比如:开发普法APP或小程序,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掌上”法律服务入口;在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通过开展线上直播、制作发布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互联网传播矩阵有效扩大普法的覆盖面,提升普法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