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梅花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9版:梅花
2024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山红叶

□汤克勤

一直憧憬去香山看红叶。中学时学过作家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印象深刻,便盼望去香山观赏那“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这一次有人招呼周六去香山,我毫不犹豫地响应了。说来真巧,周六是重阳节的第二日,正好是杨朔1956年去香山的日子。

今年九月,我们从天南海北汇集到北京大学来访学。这次去香山共十个人,六男四女,彼此还不熟悉,借助微信群,我们成功而行。先约在香山公园东门汇合,然后进园一同参观了勤政殿、双清别墅、香山寺、森玉笏、阆风亭、西山晴雪和碧云寺等景点。天气晴朗,树木蓊郁,游人如织。我们客气而且友好,一起观看了领袖们“进京赶考”驻扎香山的工作生活场所、清代皇帝的墨宝、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感叹历史的风云和伟人的丰功伟绩,并为香山的一树初为槐,枯而复生柏,又枯而更生银杏的“三代树”、一石壁好似森然玉立的大臣手中的笏板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直没有见到红叶,山脚、山腰一些树木,叶子泛出了金黄。是不是登上山顶才能看见红叶?于是我们奋力向高峰香炉峰攀登。山路崎岖陡峭,我们开始大汗淋漓了。在秋高气爽的北京生活的这一个月,我几乎没有出过汗,凉爽惬意。这完全不像我所工作的广东,即使教室里空调、电扇齐送凉风,讲课时我仍汗流浃背,好似从水中捞出。这次爬山,我事先带了可以更换的上衣,因此即使汗如雨下,也不尴尬,反而痛快。我们越来越感到体力难支,早有年轻的男生帮助女生背起背包。在陡峭的山道,走在前面的人伸出手来拉一把后面的人;离得太远了,前面的人静静地停在路旁,等后面的人到来,再一起携乐前行。终于,我们到达了香炉峰顶,大声欢呼起来,享受着山高人为峰的胜利。我们聚在镌刻“香炉峰”三个大字的巨石前面,合影留念。

眺望四野,寻找梦寐以求的香山红叶,可是满眼都是青枫翠柏,没有红叶的一点影子。我们寻找《香山红叶》中老向导所说的“红树”,即黄栌,它的椭圆形叶子此刻露出了羞涩的鹅黄。摘下一片叶子,果然闻到了一丝幽香。唉,我们来早了,香山的红叶,要到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上旬,才是它红得最灿烂的时候。

杨朔在《香山红叶》中说:“红叶就在高头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得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他其实也是没有观赏到香山真正红透的红叶。

我们从失望的情绪中调整过来,在山顶找了一块较开阔的地方,席地围坐了一圈,拿出背包里的零食,一边吃一边自我介绍,进行“破冰”。我们有来自大连财经大学的,有来自海南医科大学的,有来自汕头大学的,有来自云南警官学院的,有来自湖南文理学院的……在交流中,伴随着嘻嘻哈哈,我们互相认识了对方。十个中年人,素昧平生,在香山上聊发少年狂,真诚相待,苦乐扶助,自由轻松地度过了一天。

杨朔最后在《香山红叶》中说:“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我想,这次香山之行,我们应该也没有遗憾,虽然没有见到一片红叶,却感受到了人际交往的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