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世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世相
2024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牌理发师”

●徐尖兵

他在40多年的理发生涯中,遇见过他人的许多故事,而他自己,也成为有故事的人。

假期回泉城,偶遇十余年未见的理发师黄金发,不免多聊了几句。

20世纪70年代中期,18岁的黄金发顶替其父亲,成为县饮服公司理发店的理发员,大家称呼他“小黄师傅”。他耳濡目染父亲的理发手艺,未入理发店前就在村里小试身手,虽说顶替上岗前有一定基础,但初来乍到,与人生疏,成年男子很少找他理发,小孩则成了他的“试验品”。随着试验次数增多,他展现出逗小孩理发的本领,成为家长们公认的“孩子王”。

小黄师傅知道,要想得到客人认可,还需凭真本事。他刚来不久,客人少,空闲时间较多,但他人闲心不闲,把眼光投向店内几个中年理发师那里“偷师”,看他们推、剪、刮、洗、吹、梳的动作和站姿、手势,听他们如何与不同客人交流。他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因人而异设计的发型既大方又新潮,还练就了堪称一绝的采耳功夫。慢慢地,理发对象从小孩到青年,再到中老年男子。经过近十年的磨练,他在泉城理发业脱颖而出,被人们誉为“金牌理发师”。

于是,主动找上门理发的人多了起来,逐渐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拥有长达十几、二十几年的老顾客。我也是他的老顾客,初次认识称他黄师傅,熟络后称他发哥。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就连理发业也掀起涟漪。发哥他看准时机,自立门户,成立个体性质的“顶靓”理发室。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原来积累的好些老顾客都跟着过来,附近的客人也慕名而来。理发室一开业就顾客盈门,忙得他推出电话预约服务,而大多数客人还是喜欢到店等着他来理发。有的客人图省事,一次预交一年的理发费,开创了泉城服务业预付费的先河。

室外,春夏秋冬在更迭;室内,时间在理发器“叽嘎“叽嘎”声中不断地流逝,小黄师傅也不知不觉变成老黄师傅。他在40多年的理发生涯中,遇见过他人的许多故事,而他自已,也成为有故事的人。

夏日,我跟他聊了一回。发哥说,他曾帮一位警察理发,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分三次才理完。第一次头部才理一半,电话打来说有刑事案件,马上回县局出警;第二次头部理完,电话又来,又回县局出警;第三次才刮净胡须面毛,总算把头理好。他钦佩这位刑侦队长的敬业精神,赞扬他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

发哥的高光时刻,是在两位官员头顶展示功夫。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泉城不大,发哥过人的理发技艺,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县里“一哥”的耳朵里。不日,“一哥”叫秘书与发哥联系,带上专用理发工具到“一哥”办公楼里一个房间,专门为他理发。理毕,“一哥”照照镜子,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此后,发哥成为“一哥”的“御用”理发师。另外,还有一位好拍马屁的局长,让发哥带上理发工具随他到省城,专门为某厅长理发。发哥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不经意间拥有了难得的人脉。以至后来有些“小吏”试图找发哥帮忙,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他知道自己值多少斤两,该怎样取舍。

后来,厅长退休了,县里“一哥”也外调了。发哥的“御用”理发师称呼,也“过期”作废,留给人们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再后来,发哥的年纪大了,眼睛有点花,理发时手也没那么利索,加上发型潮流迭代加快,来理发的客人逐渐减少,“金牌理发师”的头衔让给了年轻师傅。他的“顶靓”理发室跟他一样,进入中老年期。花甲之后,发哥把“顶靓”理发室注销了。他跟大多数老年人一样,安度晚年,享受着天伦之乐。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