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2版:专题
2024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汉风永续 戏演芳华
——专访丰顺籍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院长张广武
张广武
采访小组与张广武(中)、黄丽华(左三)、叶林(左二)合影。
张广武在广东汉剧《齐王求将》中饰田婴。
张广武(右一)现场指导教学。

策划:朱明海

统筹:罗 琼

记者:黄育兰

摄像:朱文吉 黄垲欣

整理:彭 晓

近年来,丰顺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得到了广大外出乡贤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丰顺县外出乡贤奋勇拼搏,涌现了一批业界精英。为更好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爱国爱乡情怀,丰顺县融媒体中心(丰顺县广播电视台)组织采访小组到全国各地采访丰顺县在文化、教育、科研、商界等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用他们的励志故事、成功经验、崇高品质引导、带动、激励年轻一代,凝聚各方力量为丰顺县各项事业振兴发展贡献力量。近期,记者一行前往梅城专访丰顺籍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院长张广武。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院长您好,很高兴在这期《丰顺名人面对面》栏目中,能邀请您和我们分享您与广东汉剧之间的故事。您是如何与广东汉剧结缘的呢?

张广武(以下简称“张”):1983年梅县地区戏剧学校到丰良来招生,当时我的同学想去考,我便跟着他一块去。考的时候他唱的是那个时候最流行的《牡丹之歌》,招生老师听我同学唱完《牡丹之歌》后看见了我便说,这小伙子眼睛这么大,看起来挺有灵气,又问我会不会《牡丹之歌》,我说这个歌我会一点,但词不熟。第二天那个老师听我唱完上半段,认为我的音色好,音域比较宽,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我通过了初试。复试的时候有三百多个人参加,没想到我们竟然被录取了,非常开心。这个要感谢家乡丰良镇丰顺一中当时文艺活动比较丰富,老师平时也会教我们唱歌,给我们排一些舞蹈或者相声,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记:您接触广东汉剧的过程当中想必也遇到很多良师益友,当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呢?

张:对,刚进戏校的时候,对基本功的要求非常的严格,要苦练压腿、踢腿、拿大鼎。像拿大鼎要坚持5分钟,压腿的时候老师用砖头吊着我们的膝盖,保证膝盖是直的,后面不断提升难度,打飞腿,打虎跳,空翻,走圆场等,我读了四年,四年里每天都要坚持练功。中间有个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因为我是乡镇上来的,对戏剧基本功的接触相对少,我和两三个同学水平没那么高,比如拿大鼎要坚持5分钟,我们每次两分钟就受不了,所以每天晚自习我们三个人相互监督,等大家自习结束后我们继续留下来不断地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拿鼎时间也可以达到要求,不拖班级后腿了。基本功里有个鲤鱼打挺,这个动作我们老是蹦不起来,后来我们三个同学经常在一起相互鼓励,每一个动作我们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通过不断努力,业务上得到了提升,慢慢成为一个合格的戏剧演员。

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谈下一步要如何演出。

张:是的。像我们练翻高台,从台上翻到台下,老师每次会专门用腰带帮助我们,保证人不会掉下来。我练了半年后,感觉很成熟了,老师说,你也可以自己翻了,但是老师的手还会帮你扶着,你放心。那时候我胆子小,经常会用余光看老师的手离开没有,没有离开我才翻。有一次我准备翻的时候通过余光发现老师把手抽开了,心里咯噔一慌,一慌的话力度就不一样,头径直往下坠,老师也吓了一跳,就猛地一抓,腰带抓稳了,放到地下才发现我的腿被抓掉一大块肉,到现在都还留有一个疤。那之后我练功就有点怕了,老是完成不了高空翻,后来中段考试的时候成绩不是很理想,特别感恩专门带我们老生行的张权昌老师,他观察了我的状态后说,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演员,基本功必须要扎实,你要么继续刻苦练功,要么收拾包袱走人。他这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我下决心要消除心理阴影。随着不断的学习,对汉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深的爱。那时上文化课,语文书、历史书、政治书的最后一页,我都会写上“为广东汉剧奋斗终身”,现在也算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简历很简单,1983年到1987年在梅县地区戏剧学校读书,毕业以后分配到广东汉剧院工作至今。

记:据了解,您跟范开盛老师的渊源好像也颇深。

张:1987年7月份到广东汉剧院工作,非常庆幸遇到了我真正拜了师的第一个师父——范开盛老师,在戏校的时候我对他就非常崇拜,心想到汉剧院以后要是能拜在范老师名下的话,那是自己的福气。在一次交谈中,我跟范老师提起拜师的事,他说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你了,要拜我为师,先跟我学一出戏,学得好我才收你,后来我就跟师父学了《齐王求将》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田婴,学完以后他感觉我在戏曲方面有一定的潜质,而且非常努力,所以他非常高兴收我做徒弟。我特别感恩师父对我的教导,因为师父不但要教演戏,还要教怎样做人,以前老戏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宁可送你一亩地,也不愿教你一出戏,是什么意思呢?

记: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张:对,旧社会老戏班的师父教徒弟是很保守的,一般师父能演的戏他是不教的,只有他不演了才可以教,但是我师父他是毫无保留地全部教我,也把他多年来积累的演戏的心得体会、戏曲艺术特色等全盘教我,我特别感恩。另外他也教我做人,他说演员没什么,就是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个汉剧演员,一定要德艺双馨,才能真正得到观众的认可,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中间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以前我们经常下乡巡回演出,有一回到了揭西县,演出时间比较长,晚上8点演到12点半,我记得那次演《春娘曲》,第五场的时候已经晚上12点左右,观众越来越少了,我演到寻子的片段,有个甩须的动作,本来要求要连甩三个,因为观众比较少了,所以我就偷懒只甩了一次,观众是看不出来的,我师父看见了,演完以后他说,到我那边坐一下。平时演出太晚的话,他都不会叫我们喝茶总结的,那天他叫我一定要到他那里,我猜是不是这个小心思被师父发现了。果然,他很严肃地和我说,作为一个演员,首先要明确职业道德,第一要对舞台有敬畏,第二个要对观众负责。上了舞台,那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就是展示艺术风采的地方,一定要带着敬畏的心态登上舞台,哪怕下面观众只有一个,都要认认真真演好戏,才能对得起这个舞台,才能对得起观众。那件事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后来不管是什么演出,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包括排戏过程中,我都是同样用心用情地投入,这成为了一种习惯。感谢我的师父,他不但教会了我演戏,而且教会我怎么样做人,还有对职业的坚守、敬畏和热爱。现在我也把师父教给我的,同样教给徒弟,一定要争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演员。

记:这也是一种传承,作为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院长,您是如何把握汉剧艺术的传统和发展创新之间的平衡?

张:广东汉剧,植根于客家地区,是广东的三大剧种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所以我们重任在肩。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传承,就是传承我们汉剧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剧目,不断去整理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汉剧剧目。但光传承剧目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守正创新,除了创排历史剧,还要创排现代戏。通过更多的剧目培养出更多的演员。我们每年都要复排一台传统大戏,两年要创排一到两台新戏,这样剧院不但有传统戏,也有创排的新剧目,比如很多反映脱贫攻坚,特别是“百千万工程”的剧目。同时,因为咱们梅州是全域苏区,所以在红色题材这一块,我们也不断挖掘整理,才有了《李坚真》这样的剧目。汉剧创新的剧目里面,正不断跟着时代的节拍,创作出更多与党同声、与民同心、与时俱进的优秀剧目,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喜欢汉剧,同时也更好对我们这个剧种进行推广传承,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说到推广,我们关注到您从2013年4月开始,就带领广东汉剧院展演部的同仁们,在亮胜艺术中心开办了一个“周五有戏”的惠民演出平台,您开办这个平台的这个初衷是什么呢?

张:“周五有戏”演出的口号就是“每周周五,不见不散”,每个周五哪怕是我们的剧团到外面演出,也会留下个小分队在这里演出,保证“周五有戏”能够常态化进行惠民演出。初衷是要发挥三个功能,第一个每周有汉剧演出是汉剧传承发展的一条生命线;第二个这是可以培养戏迷的一个载体,“周五有戏”吸引了一大批中青年人走进剧场,了解客家传统文化,了解广东汉剧;第三个功能就是成为中青年演员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周五有戏”让演员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让他们在演出中不断成长,这样才能让广东汉剧代代有人,代代相传,永葆活力。这11年来我们也演出了五六百场,观众达到10万人次,已经成为梅州的一张文化名片,特别是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梅州的一个窗口,所以我们现在也要求“周五有戏”以更高的质量去展示汉剧风采,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保证我们的演出质量更高,节目更加丰富,不但让本地的群众能够享受到汉剧艺术,同时也能够让外来的游客了解我们客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传统汉剧之美。还有另外一个平台是“周六艺苑”,天气比较好的时候,我们会组织演职人员到亲水公园,不定期地出演汉剧的折子戏或者汉乐,观众就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汉剧、汉乐的艺术魅力。

记:未来广东汉剧研究院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呢?

张:省委省政府还有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都非常重视广东汉剧的发展,2019年专门提出了广东汉剧振兴发展,梅州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就出台了关于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里面给我们提出了三个定位和一个目标,三个定位第一点就是要传承创新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第二点就是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建设;第三点就是要发挥联络凝聚华人华侨的桥梁纽带作用。一个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不断努力要把我们广东汉剧汉剧院打造成为全国的知名院团。通过剧目创作、人才培养、非遗传承、阵地建设、文化交流、宣传推广等六个抓手完成三个定位和一个目标,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汉剧,喜欢汉剧,这样的汉剧才能走得更高,飞得更远。

记:一直以来,您在宣传推广广东汉剧方面付出大量心血,像进校园去传播广东汉剧等,具体是做了哪些工作?

张:我们叫“五进”,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进军营。进校园是我们汉剧院最注重的一个项目,我们采用的方式很多,有时候是用讲座带表演的方式,比如到嘉应学院去开讲座,讲座中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汉剧的艺术特色,行当的特色。舞台允许的话,我们会进去演大戏,或者演折子戏,效果非常好。嘉应学院有个音乐和舞蹈学院,2012年开始广东汉剧是他们的兴趣课,现在变为选修课了,每个星期都会有两节课,我们会派专业的演员和专业的乐师进去给他们上汉乐和汉剧的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戏曲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不仅有唱念做打,还有服装、舞美、灯光、音乐,能满足观众各方面的需求,有人感觉音乐特别好,有人说表演特别好,有人评价唱功特别好。就像我们让汉剧进入到小学中学校园以后,给这些年轻的学子心中,播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这颗种子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个汉剧的从业者。即使将来不从事汉剧专业,也能认知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觉到广东汉剧之美,有这个艺术欣赏的底子以后,会为他的人生添上非常精彩的一笔。

记:您近期有打算回家乡丰顺开展系列展演活动吗?

张:这是非常期待的事情,在家乡丰顺我们也有一个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设在汤西镇汤西小学,希望通过这个驿站更好去推广宣传广东汉剧和广东汉乐。作为一个丰顺人,要是能为家乡的文艺事业做点贡献,我感到非常荣幸。比如进校园讲一讲广东汉剧艺术特色及艺术源流,让大家了解戏剧小常识,让我们家乡的孩子了解国家级非遗广东汉剧的艺术之美。也可以带着我们的剧目去演出,比如我们明年要办一个广东汉剧的“戏剧月”展演活动,会带着剧目到各县巡回演出,肯定也会到我们丰顺去演出,到时候也可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我们的剧目,让他们也了解广东汉剧,使广东汉剧得到更好的推广。

记:非常期待您回家乡播撒艺术的种子,感谢您在百忙当中抽空接受我们的专访。

人物简介

张广武,丰顺县建桥镇人,国家一级演员,工老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戏剧家协会兼职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院长,师从广东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范开盛。先后在《百里奚认妻》《麒麟老道》《齐王求将》《蝴蝶梦》《白门柳》《黄遵宪》等三十多个剧目中担任主演。获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广东省艺术节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奖等奖项;获梅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中青年演员“十佳”、广东省 “新世纪之星”、 广东省戏剧家贡献奖、广东省优秀志愿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当选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同事眼中的张广武

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 黄丽华:

张院长可以说是看着我长大的,从学校上学一直到工作,他就一直培养我。专业上,我们是非常好的搭档,因为咱们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从《蝴蝶梦》到《黄遵宪》,还有其他的剧目,我们一直都是舞台上非常好的搭档。

国家二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展演部主任 管乐莹:

张院长是广东汉剧的表演艺术家,平时生活当中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

国家二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展演部一团团长 叶林:

我从小学习广东汉剧,跟张院长学习老生行当,到了剧院之后,他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师父。这么多年来,师父不仅教我学戏,更教我学做人,这样的师父相当难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