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梅花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梅花
2024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影摇曳

□古从新

我家的旧居名曰 “喜成楼”,乃是父亲和母亲凭借双手陆续建造而成的上三下三间的传统民居。父亲曾言,1955 年我出生半岁时,他利用夜晚的月光,采用夯墙的土法技术,一间一间将其筑就。彼时,白天生产队的劳动任务繁重,房屋的初成,于当时而言,无疑是一件令人欣喜万分的大事、喜事!父亲遂以自己之名冠以 “喜成楼”。

当我七八岁稍懂人事,每年二三月,父亲便唤我在房屋两旁的新土上,每隔一米半左右挖出深约一尺的坑,预备种竹。那时我年纪尚小,不明种竹缘由。父亲神色庄重地告知我:“屋场无十足,不是种竹便种木,此乃风水先生特别叮嘱。” 我虽似懂非懂,却也依着父亲划定的范围和距离,跟着他一同挖坑。坑挖妥后,父亲将事先准备好的竹子,在中间截断,放入坑中,浇上水,把四周稀泥混成浆泥状,再小心翼翼地覆上松土,一株竹子便种植完成。倘若久未降雨,还需挑水为每株竹子浇灌。竹子生性易种,生长迅速,当年种下的,到了七八月便会萌出新竹。短短几年,我家旧居两旁新栽的竹子,长成了千百竿翠绿成阴的风景竹。每逢夏日,众多同伴皆会来此竹阴空地处跳绳、打石子、捉迷藏;遭遇刮风下雨,随风摇曳的竹林化作遮风挡雨的坚实屏障。更为有趣的是,几根弯下的竹子连在一起,双手抓住便可荡秋千。四季之中,百鸟欢鸣,恰似为竹而歌,为翠而栖。我的童年,就在这悠悠绿竹中悄然度过。

竹子生长繁衍迅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些竹子成为竹篾师父手中制成各式农家所需竹制品的原材料,诸如箩筐、菜篮、竹盘、畚箕、竹篓等等。它们也成为我家应对特困境遇时的重要经济来源。每逢农历一、四、七安流圩日,父亲都会从茂密的竹林中砍下若干,挑至三十华里之外的圩市售卖。每百斤竹子可换来一元五角左右,一担竹子虽卖钱不多,但一年到头,能挣到一二百元,足以解决油、盐等生活开支,父母心中暗自欢喜。

当我步入初中,读到大文豪东坡先生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时,内心对竹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动。古代典籍依靠竹简得以留存,竹亦是 四君子 之一。竹,不仅是虚心向上的象征,更是人格高尚的化身。后来,读到王维 的《竹里馆》、杜甫 的《咏竹》、刘禹锡 的《庭竹》、柳宗元 的《清水驿丛竹》、郑板桥 的《新竹》《竹石》《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等等,竹逐渐成为我的知音、精神的寄托,以及对人生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竹林七贤的雅兴萦绕诗中,我曾作诗曰:“叶绿临轩知己交,虚心莫作一横箫。愿君直笔随吾意,清浊尘间不混淆。”

竹,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承载了家族的记忆,更砥砺了我的心性。它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生长,在风雨中傲然挺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着那份苍翠与坚韧。它教我懂得,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保持虚心、正直与向上的姿态,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的污浊所侵蚀。竹之精神,将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追求那份纯粹与高尚。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