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6版:客家
2024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里的瓷厂

●刘礼达

那年,连接老家梅州大埔与潮州的大潮高速公路开通了,它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岭间。山岭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人们都知道,在这条高速公路开通前,小溪边上有一间瓷厂。这里地处梅州和潮州两市交界处,目光所至都是山,山外还是山。瓷厂就在深山里。丰富的瓷土资源是上天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无私馈赠。据载,早在数百年前的元明时期,这里就开始生产和制作陶瓷了。瓷业是当地最为重要的行业。

山岭下的瓷厂不大,由好几排低矮的瓦房组成,并不起眼。瓷厂被分成三部分,工人们习惯称呼它们为新厂、中厂和尾厂。新厂在最前边,顾名思义,是企业扩大规模后才新建起来的,中厂则处在中间位置,尾厂靠近山坡。

那时候,农村的企业不多,周围的人们几乎都在瓷厂做工。瓷厂给普通人家带来收入,他们用勤劳的汗水撑起了一个个小家。乡村里,人们的日子总是过得慢悠悠。每天早上,瓷厂的工人们先后来到厂里。他们并不急着开工干活,头等大事是先泡杯茶喝。中厂那儿有个不大的休息室,几条长木凳,一张破旧的桌子上摆着一副陈旧的茶具。工人们慢条斯理泡着茶,再慢悠悠喝上几杯,海阔天空般闲谈几句。对他们来说,出工前不喝几杯茶,好比菜里没放盐一样没有味道,干活也没劲。乡下人的日子过得慢,世世代代都这样过来了。

采集瓷土、搅拌、踩踏、注浆、拉坯、修坯、过浆、晾晒、彩绘、上釉、烧制、冷却,制作陶瓷有着非常繁杂的程序。一件精美的瓷器需要工人们各司其职、辛勤劳作才能造就。 搬运工人、注浆工人、晒碗工人、烧窑工人……他们在瓷厂里大部分是干粗活的,常常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比如烧窑的时候,因为温度太高,工人们几乎都是光着膀子在干活,其辛苦劳累可想而知。彩绘工人算是比较有技术的,他们能在陶瓷泥坯上画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花鸟虫鱼、山石草木,在他们的画笔下变得栩栩如生,很让人佩服。那时候,年轻人喜欢跟着老师傅学彩绘、学技术。

制作瓷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烧窑。古人说,“试玉要烧三日满”,瓷器也一样,需要烧制几天几夜,才算大功告成。等窑内温度降下来,开窑了,精美的瓷器就在眼前。打包,装进箩筐里。为避免瓷器被打碎,箩筐内要塞满干枯的禾秆。最后再把它们装上拖拉机,伴随着拖拉机“突突突”的声响,瓷器离开了瓷厂,走出深山。它们将被送往高陂韩江边上,再用船运送到各地去。

光阴飞逝,时代不断发展,瓷厂越来越老旧,墙体越来越斑驳,地面越来越坑洼,屋顶上的瓦片越来越残缺……它像个垂暮老人,隐藏在山岭间。数年后,因为修建高速公路,瓷厂所在的那块地被征收了。新的瓷厂在附近的高陂陶瓷工业园建了起来,这里汇聚了大埔县南部原来分布各个乡镇的多家陶瓷企业。没想到,山岭下的瓷厂在这里重新焕发了生机。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