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峰
3上一版
本版标题导航
第12版:文峰
2024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65年前的家庭报告书

●文图/曾向红

前段时间,为筹备学校85周年校庆,罗岗中学潘书记一行三人来看望我妈这个老校友,并收集一些旧资料。和母校同龄的妈妈也顺手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把她珍藏了65年的家庭报告书和学生证捐赠了给学校,我有幸见证了这件好事。

细看这定格在1959年7月的沧桑物件,家庭报告书的右边至右下角因年久残缺了,学生证厚实一点,保存完好,证面上有红线框,框内刻印的“兴宁罗岗中学”和毛笔小楷写的姓名特别显眼,没有日期,应该是1958年刚入学时做的吧。家庭报告书上,有钢板刻印的表格和文字,有钢笔书写的年级、姓名、分数、操行评定。当时成绩是“5”分制的,操行5分,排在第一行,显示出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下面是10个学科和分数,大多是4 分或5分,只有音乐是3分,评语很详细,“该生有社会主义觉悟,能积极响应党的一声号召,对工作负责肯干,学习认真,能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在校能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表现良好。但今半年由于身体关系,精神不够好,上课时经常打瞌睡,对学习有一定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都有所反映,字体包括仿宋体、行书、楷书,很是工整明朗、流畅娟秀,几乎与现在的电脑制作差不多。

过了这么长时间,搬了几次房子,对这样的小纸片还保存得那么好,可见妈妈的用心。在大家围绕这两个老物件聊天的时候,我才从妈妈的回顾中真正了解了她不寻常的读书经历。

做梦都想读书的老妈,出生于1939年,9岁时因家庭困难,被卖到邻镇做童养媳,当时童养媳的行价是“一岁妹里一担谷”,但外公家却只得到4担谷。从她后来所受的“待遇”也可见主家家婆的苛刻,带小孩、煮猪食、做农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妈妈说她经常是“前面是‘火’后背是‘水’”,背着比自己小的孩子烧柴火,一锅接一锅地煮猪食,前面烤着火,小孩子拉尿把自己背部弄湿了,后背流着“水”。

后来,政府扫盲,让小孩子读夜校识字学文化;国家也废除童养媳制度,当时因双方家长意愿,妈妈的童养媳经历一直到1952年才结束。13岁的她始尝到知识的乐趣,便向外公外婆要求读书,于是在当年9月直接就读二年级,升三年级时又停学半年,因为作为长女要帮忙带弟弟妹妹,并承担一些家务活。1954年2月至7月,又接着读三年级第二学期,四年级、五年级。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即将迎来六年级的学习时,外婆不幸生病去世。生活和精神的重压,又压断了妈妈续学的弦。1957年9月,妈妈读书的意念非常强烈,一边上六年级,一边帮忙做家务农活。这年冬天,在爷爷和外公两位父亲的说合下,妈妈嫁到河东曾家,爷爷在外公面前答应,你女儿嫁过来后就是我的女儿,我还让她继续读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妈妈遇见了慈蔼仁厚的奶奶,又继续读完了六年级。当时升初一是要通过选拔考试的,妈妈顺利地在1958年7月考上了罗岗中学,9月入学,于是就有了这一张学生证。初一学年,她学习认真,但因怀孕精力不济,上课忍不住打瞌睡,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保证成绩优良,确实难能可贵。到1959年9月,妈妈生下了大姐,便因“超龄”不能继续学业了。

这张家庭报告书,不是毕业证书,只是表明读了初中一年级,但妈妈却一直珍藏着,它是妈妈的“最高文凭”,凭借着这断断续续的、难得的读书经历,妈妈获得了基本的学习能力。从20世纪60年代起,她作为村里少有的识字的女性,做了村里的团工作,代了几年课,当了三十多年的妇女干部。凭借着爱学习的心性,她在工作中、农活中学知识、学技能、明道理,为自己一生解决过无数难题。如今85岁了,妈妈仍然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读书报,在微信上学养生保健知识,照着视频锻炼身体,她很少有生活中的困惑,在村里的老人联谊会中还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在妈妈身上,我看到学习的重要,活到老学到老,遇事能动脑,心态比人好。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