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读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读书
2024年7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染木棉花更红
——读《血染木棉红》

□刘礼达

半年多前,即2023年12月6日,军旅作家、编剧张义生在北京逝世。张义生,笔名南草、思辙,广东大埔人,出生于1935年,正是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童年时代的他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大逃难岁月。1947年,他就读于广州中大附中,1949年入伍,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回国。回国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文艺工作,创作及主编书籍剧本等作品近千万字,如《血染木棉红》《岁月无垠》《炸弹与鲜花》《百将传奇》《为了共和国》等。

张义生的作品热情歌颂和赞美了新时代、新生活,以及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战士为民族独立及保家卫国付出巨大牺牲的崇高精神。其中,以小说《血染木棉红》最广为人知,这部作品还由蔡元元导演、张义生本人担任编剧,改编为电影《刑场上的婚礼》。作为红色经典作品,这部小说及电影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血染木棉红》取材自真实发生的一段历史,讲述了近百年前,在广州,一对革命情侣周文雍、陈铁军不幸被捕,临刑前,他们把刑场当作婚礼现场,将枪声当作礼炮,从容就义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书中有一幅照片,即是两位烈士就义前的合影,他们目光坚定,毫无怯懦恐惧的神情,深深印刻在我们脑海里。

这部小说,薄薄一册,作家张义生却酝酿多年。他少年时代就读的广州中大附中,正是小说主人公之一即烈士陈铁军当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所以他早早就听闻了她的感人事迹,且很受鼓舞。1962年,周恩来总理召集文艺工作者开座谈会,谈及当年在广州红花岗牺牲的周文雍、陈铁军两位烈士的事迹,他希望文艺工作者能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创作出来,以激励后人。在场的作家张义生颇受鼓舞,于是开始收集关于两位烈士的资料,以及寻找他们的家属及生前朋友了解相关情况。但随着“文革”的开始,张义生的创作受到了很大干扰。直到“文革”结束后,他才激情洋溢地完成了这部影响后世的《血染木棉红》的创作。

“碧血染忠骨,铁窗铸忠魂;红棉并蒂慰,共产铸同心”,这是作家张义生在创作《血染木棉红》这部小说时的主线。木棉花,硕大壮观,南方嘉木。明末清初,广东诗人陈恭尹在《木棉花歌》里云:“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此后,世人便习惯将它誉为英雄之花。96年前,即1928年初春的广州,正是木棉花开时节,而红花岗畔的荒地里,革命者周文雍和陈铁军从容就义。他们以婚礼的方式笑对敌人的残酷镇压,他们年轻宝贵的生命就在木棉花开的季节里壮烈结束了。然而,透过《血染木棉红》这部小说,他们的革命事迹,他们没有白头偕老却永远闪耀着光辉的爱情故事,历久弥新,激荡人心。

作家张义生曾说,周文雍和陈铁军的英雄事迹一直像火炬般照耀和升华着他。而在创作之外,作家张义生还热心公益活动,比如他为创建以烈士名字命名的佛山市铁军小学慷慨解囊,和学校里的孩子们讲述周文雍和陈铁军的故事。另外,晚年的张义生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他忘记了很多人,甚至自己的亲人,但他还能清晰地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唱出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个热爱祖国,并把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志愿军老兵、老作家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