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2版:专题
2024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青不渝 艺无止境
——专访梅州画院原院长、丰顺籍知名画家罗标
罗标
罗标在作画
罗标(左二)与采访组
古墙新韵
客乡小景
老街
山歌春醉
故乡老家
街边巷口

近年来,丰顺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得到了广大外出乡贤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乡贤们在外奋勇拼搏,涌现了一批业界精英,为更好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爱国爱乡情怀,丰顺县融媒体中心(丰顺县广播电视台)组织采访小组到全国各地采访丰顺县在文化、教育、科研、商界等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用他们的励志故事、成功经验、崇高品质引导、带动、激励年轻一代,凝聚各方力量为丰顺县各项事业振兴发展贡献力量。近期,记者前往梅城采访了梅州画院原院长、丰顺籍知名画家罗标。

人物简介

罗标,1949年出生,丰顺汤南人,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系国画班。曾任广东汉剧院艺术室副主任,梅州画院院长,梅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梅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梅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嘉应学院兼职教授。曾分别在嘉应学院,梅城、丰顺、兴宁,东莞、深圳、广州等地举行过五次个展和五次联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在刊物发表,被国内外有关机构部门、人士收藏。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了解,您自广州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后,先后从事的工作都是和美术相关,请分享一下您的艺术之路。

罗标(以下简称“罗”):我是1972年考进广州美术学院的,算是一个幸运儿。据我所知,我应该是丰顺第一个到广州美术学院学习的学生。我从农村走出来,进入广州美术学院,相当于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我到广州美院学习的时候,恰逢大批老师长时间没有教书,倍加珍惜复课时光,于是他们上课都格外认真,像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刘济荣、梁世雄等老师,都曾经给我们上过课。黎雄才老师还带我们去写生。毕业后,我被安排到广东汉剧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后来梅州画院成立,我又被调到梅州画院工作。一直到退休,我从事的都是与美术有关的工作。

记:您在广东汉剧院工作时,就不单单只是进行美术创作了,跟您的初心是否有所不同?

罗:刚开始会有点不适应。学艺术的人,不可能说毕业后能够完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在汉剧院工作的23年里,我尽量把所学专业结合进去。我学的专业是国画,而汉剧是传统戏曲艺术,他需要表现意境的时候,我就把我的国画写意融进去,倒也是别具一格。汉剧院各部门分工比较细,我把舞台设计的任务完成后,其余时间都相对自由,可以自己去进行专业训练。

记:关于“干一行爱一行”,您有什么看法?

罗:一个人要怎么对待工作?不一定说学什么专业,非得要专业对口才合适。要在工作中寻找机会,不浪费自己学到的东西。如果在一个单位,你本职工作不干好,还想专攻自己的专业,人家也反感。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

记:您是在哪一年调到梅州画院的?

罗:梅州画院是1997年底成立的。1998年初,我就从广东汉剧院调到了梅州画院。当时我任副院长,也兼美协常务副主席。原本我以为,这下可以专心致志进入专业创作,成为专业画家了,但还是组织方面的工作做得多一些。当时在梅州,画画的人还不像现在那么多,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所以那时候的市委宣传部提出,要把梅州画院办成“画家之家”。于是我们到各个县去联络画家,我也渐渐适应了从创作者变成组织者,并且两者都兼顾起来。

记:如何兼顾?请谈谈您的具体做法。

罗:我考虑要为大家办点事情。当时的环境、条件、经费等各方面,都比较困难。首先是没有展览的场地,我就在华侨博物馆里面的走廊上开辟了一个画廊,因为那个走廊是圆的,我就给它取名“围龙画廊”。场地有了,大家要办展览就方便了,画家创作的激情也就被激发起来。我的观点就是要多搞活动,活动多了,人才就出来了,作品就出来了。果然,经过几年的发展,进省级美协的会员就有20多人。我们的“围龙画廊”展出了20多期,每一期的反响都不错,丰顺美协也来办过两次集体展览。展览办过了,大家有了作品,我就想把作品集结起来,创办一个《围龙画刊》。最后做出来了,画刊发到全市的会员手上,包括有关领导、省美协等,相当于作了推荐宣传。那时候社交媒体还不发达,我们就利用这个画刊进行宣传。画刊一办就办了十几年,大家都很认可。后来考虑这个画刊是否能够长久保存下来,我又想方设法制作了50份合订本,送到全市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方志办等部门,供收藏。希望这个合订本能够留存下来,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记:您办的画廊叫“围龙画廊”,办的画刊叫《围龙画刊》,围龙屋是我们客家传统民居,您的画作主题大多也是反映客家的民俗、风情。您热衷笔墨丹青几十年,跟家乡这片山水想必有很深厚的联系。请谈谈您与家乡之间的感情。

罗: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人,有着浓厚的乡情。作为一个画者,我要考虑我画什么东西才能更好,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我要画什么?画北方的东西不熟悉,我就找熟悉的东西、熟悉的景物,这些景色农村到处都可以见到,所以我就多从这方面去画。通过以小见大,以一幅小品画来表现情感,大家看了也更容易有共鸣,所以在这方面我就画得比较多一点。我也画过很多大幅的画,大有大的好,这些都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定。以前人家也问过我,要不要到大城市去,但是我不想,我能够从农村走出来,能有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就很满足了。

记:可能是因为您的这种心态,所以您的画作扑面而来是那种熟悉的、亲切的感觉。多年的艺术实践,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罗:我自己感到比较欣慰的,就是我自己没有丢掉画画的专业。而且在美术工作中,能为大家创造一些条件,为大家做些事情,做了一些值得留下来的,历史能够留下来的东西,感觉有意义。

记:您大概每天要花多长时间在绘画上?

罗:我都是在家里面画画,对创作环境没有太多要求,只想随时都可以拿笔画画。所以我画画的时间零零碎碎,不固定,在家里面想画的时候随时就动笔,那边煮菜还没好,我都可以再画几笔,很方便。我搬过了几次住房,但都会在家里面留有一个画画的空间。

记:印象中,国画基本上是靠记忆,靠观察来完成,您觉得呢?

罗:要到生活中去,闭门造车也造不出东西,有机会就要到外面走,到处走,多写生、画速写……这些都是平时要锻炼的基本功。现在比较方便了,有时候用手机、照片看见了就可以画,平时生活素材积累多了,熟悉了,画起来就得心应手。

记:刚刚听您介绍,您更喜欢站着创作?

罗:最舒服的是坐着来画,该站的时候站起来,该蹲下的时候蹲下来。我的工具都很简便,不用摆太多东西占位置,方便使用就可以了。

记:除了绘画您还有其他的爱好吗?

罗:你刚才说到文学,其实我也是挺喜欢文学的,尤其是诗词。我喜欢看,但我不写。因为我思考得更多的是画画这方面的,我要在我的画里面融入意境,让人家能够产生画外的联想。

记:国画大多数有题诗、题词,但是您的画作就没有看到?

罗:是,我不把人家局限在看这个画面上的文字,要让人家有想象的空间,所以有时候我喜欢用无题。

记:作为书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您对家乡丰顺在书画艺术传承、创新方面,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罗:说起家乡丰顺,我要多说两句。因为我2004年回丰顺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后来又两次回去办联展,很感谢丰顺的厚爱。对丰顺在美术方面的工作、活动,我也是特别关注,尤其这几年来丰顺的美术活动很活跃,成绩也很突出,打破历史纪录,增加了国家级、省级美协的会员。美术工作是这样的,有活动就肯定会出人才,出人才就肯定会出作品。利用活动吸引人关注,从普及到参与,这需要一个过程。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在丰顺办画展时,有个小学生在我的留言本上留了一句话:你很厉害,但我以后一定要超过你!搞画展的作用也就是互相交流学习,包括现在利用网络做视频号,也是有这样的作用。

记:这些都是推广和普及美术的有效方式。

罗:对,所以我现在做视频号也是这个原因。我想,我们画画就是要让人家看,你画的作品没有机会给人家看也没作用。我不会认为完全是自我宣传或标榜什么,我的视频号每天发一次,就发那一幅,通过这样一种渠道让更多有共同爱好的人,在这里可以互相欣赏、交流、互动。前几年丰顺有个朋友,每次我发一幅画,他就配一首诗,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互动。

记:谢谢您坚持不懈为文艺爱好者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祝愿您的退休生活越过越精彩!

策划:朱明海

统筹:罗 琼

记者:黄育兰

摄像:朱文吉

整理:彭 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