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勇
年轻时收藏了一些民国时期的纸币,其中一张1934年印制的一千元中央法币,对我有着特殊意义。
以前偶尔翻箱倒柜看到它,总觉得没什么可欣赏的。近来恰好又看到它,就随手搜索——民国时期纸币的价值。哇!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民国短短几十年,法币印制竟有121种,面额小的为一元,大面额的为一万元,更不用说其他纸币——关金券、金圆券了,版本多如牛毛,面额动辄几万、几十万,有的甚至达百万。
我见过一张金圆券,面值两千五百万元,这是当年通货膨胀下的产物。我读高中时,政治老师讲过,1947年,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1949年,100元法币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纸币无限印刷,今日取消法币改用关金券,明日取消关金券改用金圆券……时常闹得人心惶惶。曾听老人说过这样一件真人奇事——某伯母割橹枝卖了整整一个月,把卖橹枝的钱一点一滴存进箱子里锁好,后来锁头坏了,就想到圩镇上去买一把,结果这一个月的橹枝钱却换不回一个新锁头……
20世纪80年代,我高中毕业后到学校代课。那时,我的工资是每月36元,计划着过日子,还要勒紧裤带,稍不注意还会“前月贪过后月粮”。为了增加收入,我便想了点办法。当时,社会上一些自称“有路子”的人,时兴到乡下收“老钱”,即旧时的钱币,按币种上的面值,以1比零点几的回收价回收。于是,我利用周末,到更偏僻的地方,以更低的价钱收入一批批“老钱”,拿来跟当时一个叫“爱才伯”的商贩兑换,赚取差价。一来二去,跟“爱才伯”熟了,他就建议我可以尝试收一些价值更高的铜圆、外汇券及法币。到现在我家都还放着一些,不是当时卖不出去,而是心里打着小算盘:铜圆以每个1.5元进价,卖出则每个3元;当时我收了300多个铜圆,卖了150个回本,其他的想等以后更值钱了再出手,包括那张千元法币。我听说汕头那边回收价更高,便盘算着不如拿到汕头去交易,可因人生地不熟,就想着拿回去等等看再说,结果一直留到现在。如今,我的生活条件各方面都好起来了,就将这些铜圆、外汇券收藏起来了。